市委副书记、市长宇向东率团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考察学习。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葛肇敏张婧雨
三十年前炸山取石,如同杀鸡取卵的发展模式,让曾经的“江南清丽地”蒙尘,也让当地人付出了代价。痛定思痛后,封山育林,还青山绿水本来颜色。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带来的财富远胜于索取和破坏。
此地便是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的余村。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提出著名的“两山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的安吉,山清水秀,村美民富,游人如织。一座小城脱胎换骨的故事,是发展观,是方法论,更是启迪和警示。
从“靠山吃山”到扮美绿水青山,余村以美丽经济实现“再富裕”
余村可以说是安吉县发展的一个缩影。在上世纪90年代,时常能听到爆破声在余村的矿山间回响。县政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曾经该村的支柱产业是开采用于建材的石灰岩。但这种形式的“靠山吃山”,结果只能是坐吃山空。尽管一度富裕,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也让村民们尝到了苦头——烟尘蔽日的生活环境,开采致伤致残的村民,都给物质满足带来的幸福感蒙上阴影。
在本世纪初,余村人先后关停矿山、水泥厂及大批竹筷企业,借力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文明创建及世行贷款项目,有序推进厂区改造、道路三化、河道整治、污水处理、垃圾分类、农整复垦六大行动。十年间,余村先后投资近2000万,加快旧村改造,用于基础建设和环境提升,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在此基础上,安吉县将余村以“竹海景区”定位,纳入天荒坪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如今的余村通过村民自治、市场参与,提升了景区、园区的格调和品位,已逐步形成河道漂流、户外拓展、休闲会务、登山垂钓、果蔬采摘、农事体验的休闲旅游产业链。2017年,余村实现国民生产总值2.776亿元,农民人均收入41378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410万元。余村人用双手重新扮美绿水青山,吸引了八方游客,富裕了自己的腰包。
鲁家村打造休闲旅游产业链,实现“落后村”到“明星村”的蜕变
比起余村的先富后穷再致富,安吉县递铺街道的鲁家村在过去一直没尝过富裕的甜头。近年来,鲁家村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深入推进人居环境建设,大力培育家庭农场,积极发展农事体验、乡村休闲等新产业新业态,实现了“落后村”到“明星村”的华丽蜕变。
四处可见的挺拔竹林、丘陵错落起伏的茶山,让这个小村着实“有看头”。美丽成果需要转化,为此,鲁家村大力发展“美丽经济”,实行村庄规划、产业规划、旅游规划“三规合一”,发展桃花、葫芦、野山茶等各具特色的家庭农场,高标准完成了鲁家湖、游客集散中心、文化中心、体育中心“一湖三中心”基础设施建设。
村里还开通了全程4.5公里的观光小火车,环线串联起18个家庭农场,组合成全面开放式4A级景区。乘着火车坐一圈,鲁家村的风光尽收眼底。
如今的鲁家村,“田园鲁家”核心区已经完成20多个农业和休闲旅游项目签约,累计吸引各类社会资本20亿元。该村坚持农民主体,完善共建共享机制,以政府“让利于民”的姿态,创新“企业+村+家庭农场”经营模式,将集体土地资源、财政扶持资金转化为村集体资本股份,推动村民拿租金、挣薪金、分股金,实现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村集体资产从不足30万元增加到近2亿元。
“绿色生态、产业融合”为安吉发展导向,开辟农村全新致富模式
在发展中,安吉县坚持“绿色生态、产业融合”的导向。当地人立足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布局了具有地方特色、符合县域实际的“1+2+3”生态产业体系。“1”即健康休闲一大优势产业,“2”即绿色家居、高端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3”即信息经济、通用航空、现代物流三大新兴产业。
同时,安吉县充分利用当地的传统产业资源,打造出叫响全国的品牌——享誉全国的“安吉白茶”品牌价值达35亿元,椅业产业也不声不响便占据了国内市场的三分之一,休闲旅游业进入旅游总人次破两千万、旅游总收入超两百亿的“双千百时代”。
生态、特色、品牌、产业等等,都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词,也是安吉县发展过程中印证的经验。事实上,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需要不断丰富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之间的辨证关系,也需要政府转变故有思路,开辟农村全新的致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