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坚持创新驱动,成为国内园区建设的领头羊。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葛肇敏张婧雨
有人说,“创新是园区发展的生命线。”这在苏州工业园的发展历程中得到了印证——作为全国发展最快、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开发区之一,苏州工业园区无论在发展的哪一个节点,都努力尝试用创新发展的理念来寻找破解问题之策。
苏州工业园区成功的关键在于,园区结合中国国情,充分借鉴新加坡的先进经验,立足以人为本,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起点规划,最终成为国内园区建设的领头羊。其可借鉴意义在于:园区能够吸引、聚集大量人才,关键在于政策制度、环境营造和亲商服务等方面打下的可靠根基,“栽下梧桐树”方能“引来金凤凰”。优越的创新环境,有力的政策扶持,能够解决人才创业后顾之忧,提升创业热情。
强化“创新驱动”内核,让产业发展永葆青春活力
苏州工业园区位于苏州东边,行政面积278平方公里,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合作的首个重大合作项目。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2017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50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17.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万元,全国经开区综合考评位居第1、高新区排名位居第5,均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
“特色产业”是园区的核心竞争力,目前也逐步迈向高端,形成了“2+3”现代产业体系:“2”即电子信息、机械装备两大千亿级主导产业,拥有各类外资研发机构161家,经认定的省级总部机构39家、占全省近20%;“3”即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纳米技术应用三大特色产业,去年分别实现产值600亿元、350亿元、500亿元。
源源不断的发展活力是让产业“永葆青春”的血液。苏州工业园区不断强化“创新驱动”这一内核,累计建成科技载体超600万平方米、公共技术服务平台30多个、国家级创新基地20多个,引进“国家队”科研院所10家,中外高等院校29所,牛津大学苏州先进研究中心、哈佛大学韦茨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近500家,百度、华为、科大讯飞、苹果、微软等都在园区设立了相关产业基地或研发中心。园区拥有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43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73家,累计上市企业18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08家,区域股权投资基金规模超1500亿元。
以“制度供给”的创新,完成“伤筋动骨”“脱胎换骨”式改造
近年来,园区扎实推进开放创新,着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试点,每年实施一批重点改革任务,已累计形成79项改革创新举措。同时,积极开展先行先试探索,大部门制改革顺利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在全省推广。
随着改革步入深水区,园区也进入攻坚克难的阶段。在新的阶段,园区也将创新发展、转型再出发,紧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之一,是“制度供给”的创新,强调简政放权,需要政府架构完成一次“伤筋动骨”“脱胎换骨”式的改造。同时,政府必须正视“规划供给”,各个部门分头管规划,比如产业布局规划、经济制度发展规划、国土开发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等等,过去每个部门各司其责,但存在相互之间协调不到位的问题,需要完成“多规合一”的整合。此外,还需要进行“政策供给”的创新,瞄准最高标准,建立法治化的营商环境。
园区以新加坡经验为鉴,建立了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园区管理主体是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是政府的一级下设机构,管委会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则设置管理机构,按照国际惯例实现有限政府,提供各项公共服务和管理,在服务中体现管理、依法行政,创造良好投资硬软环境,不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据了解,苏州工业园区在建设初期,苏州政府仅投资100万元,园区建设资金完全由开发公司以市场化运作方式筹融资而来。
坚持产城融合,实现产城的良性互动和共生共融
坚持产城融合,是苏州工业园区的又一探索实践。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即便再漂亮,也是“空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只能“空转”。
回顾园区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以“产城融合”助推转型升级的脉络。园区在建设初期,就坚定不移地贯彻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两头并重,摒弃单一发展工业的模式,明确提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国际化、现代化、园林化的新城区”发展目标。毫无疑问,大力发展园区产业是立足根本。随着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便需要做好统筹规划,居住、交通、绿化等各类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需要完备。
苏州工业园区在成立后的第四年就建成了第一个安居小区,在解决工作人员住宿问题的同时,也为园区引进很多优秀人才;同时,园区生活配套设施也同步跟进,实现了园区产业、生活和服务等功能的复合;园区成立十周年时,产业区与生活社区基本实现布局融合,各类配套继续升级。2006年至今,园区不断完善现代服务功能,建成了集商务文化中心、高档酒店、会展中心以及生态旅游的商务新城。
如今,苏州实现了产城的良性互动和共生共融,集聚金融类机构889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4%,成为全国首个“国家商务旅游示范区”和首个数字城市建设示范区。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有效利用,深入开展“两减六治三提升”环保专项行动,区域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97.4,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可以说,苏州工业园区由产业园区向城市新区的转型,对于开发区、工业园区转型升级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