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滨化集团有两个九十岁的老兵:
听“最可爱的人”讲激情燃烧的岁月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 刘清春 通讯员 王薇






 

“我啊,就是一个兵!不胖不瘦,不高不矮。起来一身,躺下一铺!”90岁的滨化退休老人赵茹腰杆挺拔,他指着70年前的老照片——上头的小伙子头戴棉帽,穿着胶底鞋,挎着小手枪,脖子上挂着望眼镜,很“板正”。赵茹笑说:“当年,我很帅吧!”
“上甘岭战疫打完后,我们24军去换防,看到的是啥?寸草不生!炮弹把山头炸矮了两米!”同样90岁的张士洪满头白发,他说:“美国炮射程远啊,咱的炮弹够不着他啊。啥装备都比不过,但中国人的精气神绝不输!把他们打疼了,才换来我们谈判桌上的发言权啊。”
鲐背之年,他们经历的是啥?
从炮火连天、血肉横飞中走来,在盐碱满地、一穷二白中起步,他们却为滨州化工打下了坚实的底子。
面对日寇的铁蹄,他们七八岁的时候偷拆鬼子的电话线;面对还乡团、土匪,他们十六七岁奋起反抗;面对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舍下新媳妇跑朝鲜,吃炒面喝雪水,扛着“乱七八糟”的武器,却嗷嗷叫着打赢了;在北镇化工厂盐碱地上小土房里,他们把军人敢打硬仗的作风带进滨州,没有假期、娱乐、奖金,不计回报、拼命硬干,在改革开放元年就扭转了亏损局面,逐渐让滨化成为滨州的产业支柱、中国化工标杆……
致敬!最可爱的人,90岁的滨化老人!

▶一口炒面一口雪水,拽着马尾巴睡觉,赵茹难忘硝烟

离开部队51年了,但赵茹老人身上还是满满的军人范儿,眼不花、耳不聋,标准身材,腰杆子很直,记忆清晰,言语流利。在他的房间,被褥、书籍、文件摆地整整齐齐。
他上过两年私塾,上来就给我们背了一段《庄农日用杂字》:“人生天地间,庄农最为先。要记日用账,先把杂字观……”他老家是滨城区都富李,他跟着舅舅念了两年“十百千”。但因为人多劳力少,他很小就辍学了,挑水、锄地,地里的活样样拿得起来。
赵茹回忆,日本鬼子来滨州后,总是拉壮丁修路修沟,后来越来越坏,扫荡、抢劫,本来极贫的农民日子更是没法过了。他们小孩当时不懂革命,就给鬼子“使坏”,爬上杆子割电话线。日伪败亡后,仍是兵荒马乱,到处是土匪“短道打劫”,不得已,他们就组成自保的民团抵抗。
正因此,当共产党八路军解放了这里,百姓打心眼里高兴,赵茹说,“开着门睡觉,都没有偷东西的,真是路不拾遗啊”。赵茹在村里第一个入团,1951年第一个报名参军赶赴朝鲜。他回忆,“我们从德州上了火车,分到部队当炮兵。训练了三个月后,又坐上火车,一头扎到朝鲜去了。”
入朝后,他共参加了4次战役——白头山阻击战、鱼云山13个月防御战、1952年第二次反击战、1953年7月金城反击战。战斗是残酷的,“最厉害的一次,160多人的连队就剩下了俺17个人。”赵茹说,“美国兵怕死,他们二战后多年未战,但我军不怕牺牲,又在抗战、解放战役中连续作战多年,经验更足。装备差,我们就发挥野战、游击战、打坑道的优势,把山头都钻了洞。”
赵茹被飞机炸了两次,今天小腿上还有一处小伤,是被炮弹皮擦的。他说:“打得多了就有经验了,当时我听着炮声不对,赶紧一躲,要不然这条腿就没了。”
一口炒面一口雪水,拽着马尾巴睡觉,赵茹挺了过来。他说,当走出阵地时,人人都是灰头土脸、浑身虱子,简直没了人样,但能胜利、能活着,他就感到知足了。

▶张士洪说,“美国敌人最怕我们穿插、包围、分割,打野战、打近战”

张士洪是高青县田家村人,他1947年初参军,当时村里有16人当兵。最初,在渤海军区西线十五团当通讯员,后来又调入机要科,参加过很多小战斗,也参加过昌潍、周庄等战役。1952年8月,在24军入朝作战。
当时,鸭绿江上美军的轰炸十分频繁,志愿军的工兵部队也一直在维修过江桥梁。24军第一个任务是接替先期入朝的27军防守朝鲜东海岸,主要是应对美军的空袭和防空作战。这一带属于朝鲜的后方,居住着相当多的朝鲜人,但是在连日空袭下,已经看不到完整的房屋。四个月后,随后24军奉命前往朝鲜中线,接替15军在上甘岭一带的防御。
“那时我们国家穷啊,咱的装备不如人家啊,武器是乱七八糟啊,枪炮都是当年缴获日本人的、国民党的。我们飞机太少,大口径的火炮、重型坦克也很少,打得很悲壮。人家的炮打到我们,咱的够不着他啊。人家的探照灯照得咱们明晃晃的,咱的灯够不着人家。但我们必须把敌人打疼,才能换来谈判的资本。金城反击战打出了我们的气势、能力,取得了辉煌战果。”张士洪说,为躲避飞机轰炸,他曾被埋在土堆里,半天才挣脱出来。幸运的是,在历次战斗中,他都没受伤。
1953年的冬天,抗美援朝停战以后,张世洪被安排回国学习。一直到1976年这段军旅生涯中,他都是在学习和部队中交替度过的。他当过二十四军炮团的军工参谋,北京军区战术教员,炮兵十六师的团副政委。
他认为,抗美援朝是美国逼出来的,“美国鬼子看不起咱们啊,要打过鸭绿江啊,中国的工业基地都在东北,不打不行啊!我们没有那么多大炮飞机,就穿插、包围、分割,打野战、打近战,美国敌人最怕这个。全国支援、人心齐,捐钱捐物捐飞机,打出了中国人的性格。我们从最贫最弱的时候,打出了威风,才有了今天。”

▶如今赵茹一家四代人都是滨化人,见证了滨化三次创业、三次蝶变

1969年,赵茹带着在部队上学的文化知识,转业回家,来到北镇化工厂上班。担任过当时厂里临时领导小组成员、革委会常委、工会办副主任等职务。他回忆,那时整个厂子没有院墙,只有一间传达室,到处是薄土,杂草丛生,可谓“寸步难行”。但赵茹跟刚分配来的大学生、复转军人、操作工人拧成一股绳,没白没黑地干。没砖垒墙,就用坟场上挖出的老青砖东拼西凑。
张士洪于1976年转业到了北镇化工厂,任职党总支副书记,他回忆,“当时太穷了,厂子出门路都没有啊。办公室就是两排平房,都是泥巴墙,就是一个小小的氯碱厂,还有个制氧站,连续八年亏损,还常常出事故。但是,工人的干劲足,打井、画图纸、上机器都是自己干,晚上都是义务劳动啊。爬进锅炉里搞维修,一干就是俩小时,那就是在蒸炉里干活啊。”
赵茹说:“张忠正书记那时还是个技术员啊,真让大家佩服。作为年轻的大学生,他话很少,每天一身工作服,扑下身子就干啊,长在车间里,从来没有大学生的清高,地下有多少管子他都知道。”
就这样,最初的创业者一点点夯实了滨化最初的基底。今天,赵家四代人都有滨化职工。赵茹的次子见证了氯碱装置开车,孙女参与了滨化石化新区的建设,重孙女正在投身滨化第三次创业。
今天的滨化,设备先进了,技术优良了,张世洪说:“不管什么时候,革命精神不能忘,创业精神不能丢。”
栉风沐雨五十年,滨化蝶变,最可爱的人都不曾离开,初心永在。

致敬英雄 传承军魂!滨化集团为抗美援朝老战士颁发纪念章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记者 刘清春 通讯员 王薇 荆晓玉 侯方辉 王璐琛 报道)11月14日,滨化集团隆重举办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颁发仪式。张世洪、赵茹两位90岁的老英雄接受了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现场,奏唱国歌,为两位老战士颁发奖章、鲜花、慰问金,优秀退伍军人代表陈磊磊发言,退伍军人宣誓,进行歌曲联唱。
滨化集团党委书记张忠正致辞说,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也是滨化集团投产运行50周年。抗美援朝是一场以弱胜强的光荣胜利,是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是一种舍生取义的民族精神。滨化在这和平稳定的大环境下发展了50年,从1970年投产运行到现在,经历了一穷二白的艰苦创业期,经历了“九五”“十五”期间的二次创业,经历了“十三五”以来的调整提升和转型升级,现在全面开启了第三创业的伟大征程,走过了一条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之路。目前滨化正在进行一场刀刃向内的主动变革,提出打造简单、阳光、风清气正的文化生态,就是希望能守住初心,轻装上阵再出发。
张世洪是高青县田家村人,1947年初参军,1952年8月入朝作战。1976年转业到滨化工作至退休。赵茹是滨城区都富李村人,1951年赶赴朝鲜战场。在那,他共参加了4次战役——白头山阻击战、鱼云山13个月防御战、1952年第二次反击战、1953年7月金城反击战。1969年转业至滨化工作直到退休。赵家四代人都有滨化职工,赵茹的次子见证了氯碱装置开车,孙女参与了滨化石化新区的建设,重孙女正在投身滨化第三次创业。
据悉,此次活动旨在共同追忆抗美援朝浴血奋战的岁月,重温同仇敌忾、万众一心的爱国情怀,传承发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凝聚力量,全面开启公司第三次创业新征程。除了2位志愿军老战士,滨化集团现有退伍军人244名,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辛勤付出,为滨化的建设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