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打造人才向往的“智者智城”提供人生出彩的“滨州机会”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丁春贵通讯员高艳丽
  我市立足创新发展所需、产业转型所求,坚持“有效市场为导向、有为政府优生态、有用人才强支撑”,一手抓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双型”城市建设,一手抓百名高端专家、千名硕博士、万名大学生进滨州“三进”工程,系统解决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一年多来,我市引进高端专家220余人,本科以上大学生2.2万余人,其中硕博士2800余人,呈现人才“净流入”态势,初步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循环。我市人才工作获得刘家义、王可、于杰等省委领导签批,并作为唯一市在全省会议上作典型发言。新华社、人民网、《中国组织人事报》、《大众日报》、山东电视台《新闻联播》等媒体跟踪报道。
  2019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万名大学生进滨州、百名硕博士进事业单位”工程,经过半年多努力,实现人才流出流入基本平衡。2020年,市委、市政府根据发展需要,将“双进”工程升级为“三进”工程,进一步系统解决人才供给和需求两侧的结构性矛盾。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佘春明亲自挂帅,将“三进”工程作为“2020年度党委书记人才工作项目”,担任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25次参加重大活动、重要会议并提出指示要求,3次作出重要批示,听取汇报、主旨演讲、实地督导、洽谈引才,在“一把手”抓“第一资源”上作出示范,推动全市人才工作取得新突破。
  聚焦发展需求“引才”
  人才结构决定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引领人才结构。我市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围绕“十强”产业链布局人才链,选择优势学科高校,设立引才工作站26个。举办“赢在滨州”人才大赛,实现高端人才引进倍增。以魏桥集团为例,围绕转型升级需求,两年引进培育高端和技能型人才3800余人,强力支撑“创业魏桥”向“科技魏桥”演变;全市中高端铝产品比重提高22个百分点,被科技部认定为全国唯一的高端铝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同时,探索以实用为主的柔性引才方式,滨化集团、魏桥国科研究院柔性引进了清华工研院、国科大硕博士等一批高端人才。
  推进“双型”城市“育才”
  我市以建设“双型”城市为抓手,加快建设“五院十校N基地”,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实施“引企入教”改革,坚持“双元育人”、改革“双师教学”,建立冠名式班级,订单式培训,培养企业急需的应用和技能型人才,实现职教院校“入学即入岗、毕业即就业”。创建国家级和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产教融合联盟,加快推进渤海科技大学、山东航空学院等应用型大学建设,打造高水平实训基地。加快推动京博集团建设“N1N”大学,愉悦集团建设山东康养职业学院,为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创新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构筑科创高地“用才”
  我市突出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发挥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魏桥国科研究院的“双核”驱动支撑,加快渤海科创中心建设,构建“产学研金服用”科创体系,科学家、实业家、金融家“握指成拳”,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成为常态。仅一年时间,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一期)建成投用,先期入驻133家机构。目前,我市省级以上平台载体达257家,各类高端人才越来越青睐滨州。各类人才的进驻,对科技研发高地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2020年1-11月份,我市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57.2%,列全省第1位。
  提升城市品质“留才”
  我市增创、集聚、扩大比较优势,出台“2020版人才新政”,贯穿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服务全过程,构筑起系统完备的政策体系。坚持市场导向和价值评价,引进人才不唯学历职称、不分“帽子”指标,凭需求选人、看业绩贡献。加强跟踪培养,每年评选“渤海英才”和“渤海工匠”。构建全生命周期人才服务体系,在子女入学、家属安置、医疗保障等11个方面提供服务。省内首创“人才节”,实施“人才安居”工程,筹建1万套“拎包入住”人才公寓,加快建设国际医院、国际学校、国际社区等配套设施,体现最高礼遇、最大诚意,人才创新的优良生态加速构成。
  2021年,我市将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工作要求,围绕“七个走在前列、八个全面开创”的全市“十四五”发展目标,持续实施“三进”工程,创新“产才融合”的人才招引体系,建立“靶向定制”的人才培育体系,发展“高质高能”的人才支撑体系,打造“生态优良”的人才服务体系,全力打造人才向往的“智者智城”,让每一位人才大有可为、大有前途,提供人生出彩的“滨州机会”。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