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的目标,我们要主动对标“十四五”宏伟蓝图,对标人民群众对平安滨州的新要求、新期待,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坚守“保一方平安”的使命,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人民安全为宗旨,谋当下、谋未来,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滨州,为滨州“智者智城”、建设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双型”城市建设保驾护航。
在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上蓄力攻坚,为“十四五”开局提供政法保障
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是新时代政法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要清醒认识维护安全稳定面临的风险挑战,扎实抓好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各项措施的落实。
一是让政治安全更有保障。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关乎政权稳固、国运昌盛,是不可动摇的底线。必须坚定维护滨州政治安全,认真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底线思维,树立风险意识,健全政治安全工作协调机制,深入排查化解政治安全风险,全面加强政治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强化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工作,深入开展反邪教斗争,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构筑维护滨州政治安全的铜墙铁壁。
二是让社会大局更加稳定。社会稳定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今年既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又是村和城市社区“两委”换届年,做好安全稳定工作责任重大。必须不断健全多元矛盾化解机制,紧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风险,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守好矛盾纠纷“入口、调处、出口”三道关口,打造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以多元的方式方法化解矛盾纠纷。
三是让社会治理更加高效。社会治理是实现滨州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市“全科大网格”已经基本建成,下一步,继续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重点抓好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创建工作,开展基层平安创建,推进社会治理系统化、智能化、精细化,不断推动社会治理领域流程再造,加快塑成优势、形成品牌。
在维护经济安全上蓄力攻坚,为推进富强滨州建设打造法治引擎
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筑牢国家安全屏障,必须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灰犀牛”“黑天鹅”事件更加多发,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必须完善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以法治护航滨州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为滨州“双型”城市建设保驾护航。紧紧围绕“双型”城市建设,推动执法司法规范化,营造公平公正的司法环境。推动“三打”“三治”“三清”专项整治常态化,提高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水平,完善涉企民商事案件速裁程序,开辟涉企执行案件“绿色通道”,最大限度保障企业合法权益,做好“保护”文章。坚持尊重企业家、厚待投资者、服务纳税人理念,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减证便民行动,继续推进证明事项“彻底清理、线下告知承诺、线上信息共享”三位一体新模式,开办企业帮办代办,做好“服务”文章。
二是为“十强”产业和关键领域安全发展保驾护航。针对“十强”产业和影响力较大的关键领域,健全治安保护机制,定期开展涉企矛盾纠纷排查,依法打击涉企违法犯罪。加强重大破产案件审判专业团队建设,提高办案效率,防止久押不决、久拖不决,尽可能采用调解等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影响。维护金融安全,健全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和金融风险防范处置机制,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三是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驾护航。当前全球经济发展面临新冠肺炎疫情等诸多不确定因素,为国内经济带来重大风险挑战。必须积极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功能,健全风险预警防范机制,为固链、补链、强链提供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为推动产业链与供应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深度融合提供有力法治保障,不断提升产业体系抗冲击能力。
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上蓄力攻坚,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增添法治底色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安是最大的责任。我们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安全权益,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一是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现代化。要深化“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创建,坚持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方向,打造城乡统筹、网上网下融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一体的社会治安防控新格局。加强对电信网络诈骗等新型犯罪、非法集资等“涉众型”犯罪的研究,加大依法打击力度,探索跨警种联合、跨地域作战、技战法创新,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二是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今年起扫黑除恶将转入机制化常态化开展,我们坚持力度不减、标准不降、劲头不松,探索建立智能公开的举报机制、打早打小的惩处机制、源头治理的防范机制、精准有效的督办机制、持续推进的领导机制、激励约束的考评机制,巩固和深化专项斗争成果。
三是推进社会心理服务和危机干预长效化。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建设既是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防范化解重大矛盾风险、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滨州的必然要求。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重点领域和特殊群体的帮扶救助、心理疏导、法律援助,大力发挥专业机构、专业队伍作用,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最大限度提升服务管理效能、消解社会戾气,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严防发生严重影响社会平安稳定的案事件。(作者为市委政法委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