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这本《邹平民间文艺集》收录民谣大部分你没听过
宁治春

  最近,南开大学一位从事地方史和地方文化研究的教授告诉我,说浙江一位藏书家手里收藏有一本关于邹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民间文艺、1948年在台湾出版的书籍,书名为《邹平民间文艺集》。打电话询问了几位文友,大家均不知道世上还有这样一本书。预感告诉我,这很可能是一本于邹平颇有价值的珍贵图书,当即与浙江藏书家取得联系。在我的要求下,对方发给我几张手机拍摄的该书图片。读过几行,我便以半月工资将其买了下来。
  2月20日,收到来自浙江的快递,打开来,一本薄薄的只有80个页码的巴掌大小书呈现在面前。果然如卖主所说,书名为大名鼎鼎的梁漱溟先生所题,辑注者名薛建吾。梁漱溟与邹平的渊源无需在这儿置喙,而薛建吾何许人也,则有必要予以求证。网络搜索,则只显示薛建吾的几本著述,如《中国文学常识》《江淮民间文艺集》《湘川道上》《行素轩诗余》,还有一本写于邹平的《乡村卫生》。以上诸书,多为台湾出版,在大陆比较罕见。而关于薛本人的生平则只有“1948年去台”“台湾省立台中师范学校校长”简单几句。《邹平民间文艺集·自序》则透露,薛建吾曾于1935年在邹平乡村建设研究院执教,其间,曾指导教育组学员在十三乡实习,本书内容即是这一时期全体35名学员实习时搜集所得。《自序》还特别列出了20位学员的名字,他们分别是:曲广琨、许吉甫、鞠国璋、释修珠、王松亭、王德贤、田杰、宫振英、赖文新、邵渭溪、张濬源、李学洵、全应西、徐文祜、王金章、时保和、张鸿图、于凤程、赵培煦、李志敏等。
  据《自序》中说,当时搜集的民间歌谣达数千首,1938年“于役榕城,略加整理,删汰过半”,“再加诠注,区分四类”。所谓四类,即民歌、儿歌、格言、农谚等,其中民歌30则;儿歌则又分“家庭”“工作”“卫生”“游戏”“其他”等五类,计71则;格言为“持家”“立身”“涉世”“其他”四类,共140则;农谚分“天气”“时令”“农事”“其他”等四类,收录197则。本书编成之时,正值抗日战火熊熊燃烧之际,并未能付梓。1948年薛建吾赴台,在同学旧友资助下,由台湾茂育出版社于是年年底出版。
  遍览《邹平民间文艺集》,其中一小部分民歌、儿歌,在笔者主编的《邹平民间歌谣》一书中有所收录,大部分则是首次看到,如“手拿一吊多,出门碰见李大哥。大哥!大哥!听俺说:杂拌面条一斤涨到一吊多”(《过活难》),“山西机子甚是灵,搬到山东织罗绫,冬织罗绫夏织纱,又织汗巾和手帕;还织霸王一个鞭,还织蜜蜂穿花园”(《山西机》),“太阳当中红似火,人人都说晒煞我,那知道锄地的人,晒得混身汗淋淋。汗淋淋,要锄完,打了粮食好换钱,拿钱给儿买书篇。儿读书,要偷闲,想想爹娘锄地难”(《锄地难》)。
  尤为珍贵的是,无论民歌、儿歌,还是格言、农谚,辑注者皆逐一作注,或解风气,或释习俗,或述民情,或阐义理,或究出处,或评时政,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亦有学术之价值。如民歌《拆戏台》:“柳树柳,槐树槐,柳树底下搭戏台。人家那亲亲都来看,俺那亲亲还不来。今日不来明日来,明日不来拆戏台。”其注曰:“籍演戏机会,冀与所亲晤面,不意其迄未前来,犹冀其明日能来,如果明日不来,便断定其不来矣。焦索情形,描摹尽致。”再如格言“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其注曰:“分家饭及嫁时衣均为祖若父所遗留或供给,原可享受无愧,但有志气之男女,则一心惟求自立,自觅衣食,固不愿籍其祖若父之荫覆也。”
  细读全书,即可了解并领略1930年代邹平地域之风俗民情,政治、经济、文化及民众生活状况。尤为重要的是,作为邹平乡村建设运动时期留世不多的著述之一,其资料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当不可小觑,值得认真研究。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