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再到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科技创新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滨州市以建设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双型”城市为切入点,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既是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具体体现,也是顺应滨州发展做出的务实之举。
新思路催生新成效
近年来,全市上下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坚持靶向聚焦、换道超车,以有解思维破难题、生态思维补短板、平台思维聚资源,全市科技创新工作与“富强滨州”建设同向发力、同频共振,主要创新指标迈入全省前列,并涌现出了“魏桥模式”“京博模式”“黄海模式”“愉悦模式”“西王模式”,等等,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成果转化的“先行地”、校企合作的“样板间”。渤海科创中心纳入全省重大区域发展布局,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59%,占比列全省第3位,较上年提升6个位次。高新技术企业新增80家,再创历史新高,总数达到247家,提前一年完成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倍增目标(2019-2021年总量倍增、达到240家)。特别是渤海先研院的建设,展现了重点项目建设的“滨州速度”,开创了重要事项推进的“滨州模式”,培育了全要素集聚的“滨州生态”,标志着滨州在落实“创新发展理念”方面走在了全省前列。
新阶段深化新认识
我们当前所处的时代,科技革命一日千里、实业比拼群雄逐鹿、产业发展大有可为。我们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牢牢把握“科技是战胜一切困难最有力的武器”,善于从科技上找支撑,向科技创新要答案。顶层设计是科技创新工作向前迈进的关键所在。市委、市政府理念新、谋划深、思路清、举措实,无论“六问八策”“七富七强”,还是“七个走在前列”“八个全面开创”,无一不把创新摆在全局的核心位置,这些超前顶层设计完全符合党的十九大精神,是滨州创新发展的底气所在、信心所在。路径清晰是科技创新工作向前迈进的重要支撑。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视研发为产业、视技术为商品,建设渤海科创城,打造“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创新体系,打造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双型”城市,创新发展的路径越来越清晰。前瞻布局是科技创新工作向前迈进的方向所指。市委九届十二次全会把全面开创“科创滨州”新局面放在首位提出,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向创新要发展、要活力、要效益的信心和决心,科创支撑必然成为现代化富强滨州建设的动力引擎。
新机遇带来新任务
面对“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需求,我们要围绕“双型”城市建设,坚持科技创新引领,以高质量创新供给引领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治理能力,让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为全面建设创新滨州提供创新动力。
基层落实再加力。十九届五中全会后,从党中央、国务院到省委、省政府已经将创新摆在了核心位置,要把这种重视层层传递,尤其要向县乡一级党委政府传递,真正做到上下同欲、共识共为。
企业创新再加力。2019年,全市有研发活动的纳统企业为280家,虽然较上年增长66.7%,但占规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仅为22.5%,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创新意识未被激发。下一步需要加大支持力度,引导大型企业联合国内外高校院所组建共性技术创新平台或创新联合体,参与国家和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鼓励中小企业组团出海,参与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推动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实施和成果转化的主体。
部门联动再加力。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部门的职能定位是“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抓战略就是牢牢把握科技创新的战略方向和重点;抓规划就是抓好科技战略的贯彻落实;抓政策就是最大限度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抓服务就是为科技人员松绑助力。科技工作向“四抓”转变,需要从整体做出改变,各部门单位整体联动、协同发力,形成“大办科技、办大科技”的格局。
氛围营造再加力。充分发挥人大建议、政协提案的助推作用、联动效应,借助两办督查室、市考评办的“督考用”指挥棒,引导各级各部门更加重视科技、关注创新、服务人才、支持企业,进一步凝聚“双型”城市建设的强大合力。同时,大力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生态构建再加力。以“双型”城市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五院十校N基地”全域创新布局,增强创新要素集聚和创新资源整合能力,着力搭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以高校院所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以社会组织为主体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以银行基金和风投机构为主体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以政府为主体的制度创新体系、以部门协同为主体的公共服务创新体系,全方位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全要素相互匹配、互为支撑的创新生态。
(作者为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