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和滨州同频共振 与城市无缝对接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刘清春通讯员苏玉娜
  1952年10月,地委专署机关驻地由惠民县城迁至滨县的北镇。那时的滨州,没几家工厂,没几座楼房,没几条马路。始建于1954年的北镇师范学校,起步于庄稼地、小平房,没几间教室,没几个老师,没多少学生。
  城市与大学,风雨沧桑来时路。
  请看极简版校史:1954年,成立北镇师范学校;1958年,改建为北镇师范专科学校;1983年,更名为滨州师范专科学校;1999年,供销技校并入;2000年与教师教育学院、电大合并;2002年,惠民师范学校、博兴师范学校并入滨州师专;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改建为滨州学院,成功升本。
  这一路,是同根同源、血脉相连的相互扶持。滨州学院在滨州,诞生孕育、传承、发展,为这座城作出了突出贡献。
  顶天者,务必立地实。践行“顶天立地”战略的滨州学院,其“立地”,就是紧密拥抱滨州发展。尤其近年来,该校在航空、科技成果应用、生态保护研究、孙子文化和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等方面持续谋划,为滨州产业集群升级、工业技改加速、现代农业转型、经略海洋实践、文化强市探索、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信息化项目研发等诸多领域,树起创新旗,当起排头兵,硕果累累!
  研究成果为渤海活塞累计新增产值4.69亿元,新增利税4500万元
  创新不是搞噱头,改革不是喊口号,而是为解决问题。
  尤其对于地方高校来说,摸准区域经济的脉搏,坚持应用型科研,是融入一座城的好办法。在动能转换压力倍增的今天,在源头上助力转型升级,为企业解决燃眉之急,是滨州学院的城市情节,更是它自觉担起的时代任务。
  譬如,该校机电工程学院坚持应用型科研的定位,瞄准交通强国国家战略需求,省“八大发展战略”和富强滨州建设需求,按照《滨州学院服务黄河三角洲行动计划》《滨州学院服务“富强滨州”建设“十项行动计划”》,推动科教、产教、校地和校企深度融合发展,打通科技成果转化以及产业市场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2014年,该学院立项建设了滨州市机电工程重点实验室。2018年,又建设了滨州市航空结构件表面工程重点实验室。2020年,其绩效验收及绩效评估为优秀。
  成果如何?
  看,高标准的核定——该学院联合渤海活塞有限公司,以活塞可靠性为对象深入研究,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发动机可靠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项,授权专利15项,成果获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绿色制造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5项!
  应用价值如何?
  看,成果之一“基于两相流动态特性的活塞内冷油腔振荡强化传热机理研究”辅助高功率发动机活塞设计,它为企业累计新增产值4.69亿元,新增利税4500万元!
  再如,与滨化集团开展项目合作,设计开发了薄壁钢管的自动定长切割打磨一体机和焊接工艺规程自动生成软件。它使每台设备由过去3-5小时工时缩减至20分钟,准确性和效率大幅提升,为将来实施ERP智能制造奠定了坚实基础。
  看,该校“山东省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是黄三角区域唯一的生态环境类省级重点实验室。近三年,主持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66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25项,包括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4项;授权发明专利12项;PCT国家专利申请2项,软件著作权登记5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二等奖4项。(下转第二版)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