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孙文杰通讯员朱树美高泽孙宝柱
去年8月以来,我市作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全国6个试点地级市之一,扎实推进、大胆创新,普查试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近日,相关经验做法被《中国减灾》杂志刊发推广。国务院普查办副主任、国家减灾中心副主任张学权率队莅临我市检查指导,对我市普查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为进一步了解我市普查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记者采访了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高景生。
努力争取全国试点,梳理出市级层面四项主要任务
记者:滨州市作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全国6个试点地级市之一,开展该项工作的意义和任务是什么?
高景生: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10月提出的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九大重点工程之首,是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基础性工作。我市应急管理局成立以来,先后7次赴应急管理部、省应急管理厅汇报争取试点工作。2020年8月3日,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普查地方试点工作的通知》,滨州市被确定为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试点6个地级市之一。
此次普查涉及的自然灾害类型主要有地震、地质、气象、水旱、海洋、森林火灾等灾害。普查内容包括主要自然灾害、承灾体、历史灾害、综合减灾资源(能力)、重点隐患等调查与评估,主要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以及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我们既要高质量完成普查工作,又要及时总结普查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为新时代防范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提供科学依据,为该项工作全面推开提供经验借鉴。
我市开展普查试点工作,是全面构筑适应“全灾种、大应急”新体制,顺应全市高质量发展的一次新实践。市级层面普查工作主要任务:一是承上启下,积极争取全国全省试点任务,统筹组织领导全市普查工作;二是选点扩面,开展对县区基层人员的培训和技术指导;三是核查督导,做好下级普查数据的审核和同级部门数据的归集;四是对比优选,验证普查模式,总结市级普查经验。
确立市级普查思路,建立起“三线并进”工作机制
记者:这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任务艰巨,我市的工作思路是什么?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
高景生:这次普查第一次实现自然灾害风险要素调查、风险评估、风险区划和综合防治区划等全链条式普查;第一次实现致灾部门数据和承灾体部门数据有机融合;第一次实现在统一的技术体系下开展风险评估与区划工作。总的来说,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普查对象范围广、普查内容多,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其中重点和难点都在综合协调、质量保障和成果应用。
我市形成了“政府领导、部门协作、平台运作、队伍整合、专家支撑”的普查工作思路,提出了“超前谋划、协调联动、机制创新、数字赋能、科学施策”运行机制。
具体工作中,我市突出顶层设计,先后制订了《滨州市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实施方案》《滨州市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方案》;市普查办组织召开推进会、研讨会达26次,全力解决历史数据调查、部门间数据共享等难点、堵点;搭建了“政府部门+专业机构”普查工作平台;组建了市县乡三级200余人普查工作团队;形成了市县乡三级政府、8个领导小组、48个主要涉灾部门、139个工作专班横到边、纵到底的网格化组织体系。
我市指导基层建立了“三线并进”工作机制。一是手把手指导,业务培训到一线。为确保源头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采取边培训、边普查,边学习、边应用模式,对普查员开展业务培训,统一格式、统一标准、统一要求,“一把尺子量到底”。按照分县区、分部门、分行业方式,先后开展了46次专业知识集中培训、125次上门指导培训,培训1.4万人次,为普查工作开展打下坚实基础。二是面对面普查,精准填报到一线。普查办联合各领域专家,全员上阵、全过程参与,深入县区、乡镇(街道)、企业、家庭开展现场数据填报工作,确保普查数据不重不漏。三是点对点把关,数据审核到一线。按照“现场讲解规范、现场指导填报、现场纠正偏差、现场审核把关、现场签字确认”的“五个现场工作法”,实现错误核对到对象、修改到基层、数据上报到现场,做到纸质表数据与系统录入数据一致,极大提高了数据质量和填报效率。
完成78项具体任务,实现普查成果边查边用共享共用
记者:目前普查工作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果和成效?
高景生:自2020年9月全市统一部署到2021年3月底试点工作基本结束,已全面完成所承担的应急、地震、地质、林草、房屋和市政设施、交通、海洋、气象等8个方面、78项具体任务,形成各类数据集、报告、图件等成果资料226本。
通过开展普查,我市进一步摸清了全市自然灾害风险底数,建立了普查数据库,为有效开展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切实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权威的灾害风险信息和科学决策依据,为推动实施自然灾害防治九项重点工程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进一步厘清了各涉灾部门自然灾害防治职责,深化巩固了机构改革和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成果,为自然灾害防治明确了路径;进一步补齐了基层应急能力建设短板,通过对隐患问题的整改着力提升了全市应急处突能力。
我市注重对普查成果边查边用,共享共用,进一步在应急领域深度挖掘应用,在其他领域探索共享结合,提升全社会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一是创新数字赋能。坚持“能让软件解决的工作,不让一线调查员做”的理念,大胆创新,在国家系统基础上补充研发了调查软件和质量控制系统,全市七个普查领域共研发和完善各种软件、App等13种(类)。二是助力“智慧应急”。将全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阶段性成果与市应急指挥平台相结合,将6621条综合减灾资源(能力)、公共服务设施承灾体等数据录入平台,为应急救援提供资源支持和决策参考。三是助力“城市规划”。在摸清全市原有233处避难场所基础上,认真分析了全市2570个小区和626处公园、绿地、广场等人口、场地资源情况,规划编制并实施了《滨州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2021-2035年)》,系全省首部该类规划,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构筑了安全屏障。四是助力“全科大网格”。将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数据库与基层社区“全科大网格”数据库共享共用,实现防灾减灾能力与基层群众服务有机融合,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能力。
摸索普查经验教训,为全国普查提供“滨州模式”借鉴
记者:我市能给全国普查工作提供哪些经验借鉴?
高景生:一是党委领导,政府重视,是做好普查工作的基础。面对普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党委政府负责同志多次听取汇报,第一时间建立普查领导小组,统筹全市普查工作。滨州市各级党委政府迅速反应,建立领导小组工作专班,全面开展普查工作。
二是科学设计、方法得当,是做好普查工作的路径。我市提前谋划、大胆探索、兼收并蓄,在探索中前进,在总结中提高,坚决贯彻国家、省普查方针,杜绝普查办“大包大揽”、行业部门“甩手掌柜”、服务机构“通办包办”现象,利用“错题集”“答案册”及时纠正普查过程中的问题,少走弯路,为国家验证了普查模式,蹚出了普查路子。
三是统筹协调、数据共享,是做好普查工作的条件。重点在“综合”,难点也在“综合”。充分发挥普查办牵头抓总作用,各级各部门统筹推进,不当后进,不留短板;利用好已开展的各类普查、调查评估成果,统筹做好相关信息和数据的补充、更新和新增调查。
四是设定节点,倒排工期,是做好普查工作的要求。根据要求,挂图作战,适当超前设定时间节点,确保各项任务按时完成。按照“1+6”工作模式,普查办牵头,定期召开6个主要涉灾部门参加的工作推进会议,交流经验做法,共享融合数据。每周“两调度一通报”,表扬先进,鞭策后进,对普查进度偏慢的县市区、部门现场督导,共同研究推进措施,确保任务按时间节点完成。
五是多方参与,密切合作,是做好普查工作的关键。很多街道、乡村等基层单位既是普查实施主体,也是普查对象,普查办广泛引导、切实动员基层普查员、村“两委”班子成员、灾害信息员等基层普查力量;充分发挥相关行业领域技术单位、专业队伍和有关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等第三方专业力量的作用,合力推动普查工作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