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日报记者杨丽君
四月的广香河畔,两当兵变纪念馆静静伫立,无言地讲述着那段战火中的燃情岁月。
这里,曾打响了甘肃境内革命武装斗争的第一枪,老一辈革命家习仲勋同志领导的两当兵变就发生在这里。
广香苍茫之间,故道逶迤之间,浓墨重彩的革命征程,成为永恒的光辉印迹。
历久弥新的红色记忆
历史随风远去,记忆却不曾磨灭。
“1932年4月2日零点,一声清脆的枪声,划破了山城两当的夜空,‘两当兵变’开始……”在两当兵变纪念馆讲解员罗君艳的讲解中,这段尘封的记忆再次被打开。
位于广香河畔的两当兵变纪念馆,内设两当兵变事件等三大展区六个单元,馆内陈设的丰富、翔实的资料和内容,展现着一幅幅在两当这片红色热土上可歌可泣的红色历史画卷。
1932年4月间,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警备师三旅二团一营驻防在陕甘交界的两当、凤县境内。此时,由中共陕西省委指派在该部搞兵运工作的我地下党员习仲勋、李特生、吕剑人等同志,在该营地下党委和陕西省委特派员刘林圃同志的领导和指挥下,率全营党员干部及200多名官兵举行武装起义,顺利地完成省委指示的第一步任务后,将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五支队,准备与陕北刘志丹部会合。因为这次武装兵变发生在甘肃陇南东部的两当县,史称“两当兵变”。
“两当兵变以及陇南地下党的产生、发展与壮大是发生在陇南大地上的重大革命历史事件,是中国共产党在甘肃历史画卷中光彩夺目的重要篇章。”历史这样评介。
薪火相传的红色传奇
素有“秦陇之捍蔽,巴蜀之襟喉”之称的两当县,地处甘陕川交界的秦岭南麓,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据介绍,近年来,两当兵变纪念馆围绕红军长征在两当的革命历史,开展了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自开馆以来,纪念馆共接待访客约300万人次。
而在两当兵变部队改编地太阳寺,红军街上的大槐树依旧郁郁葱葱,无声地诉说着鱼水情深与如磐初心。78岁的老人肖世金坐在大槐树下,给来往的游人讲述着儿时从父辈口中听到的那段历史。“我要将我知道的,讲给后人,让后代都知道革命前辈的英雄事迹。”
今年3月中旬开始,陇南市委组织开展了党史集中学习研讨,九县(区)赴两当围绕“深入学习习仲勋善于团结的政治智慧”等九个方面进行专题研讨,厚植信仰之基、筑牢信仰之魂,让全市广大党员干部从中汲取了精神之钙、理论之魂、为民之情、奋进之力、浩然之气。
“那个烽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时代过去了,但我们不能忘却。守护他们,就是守住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守住一个国家和民族血液里那股荡气回肠的信念。”两当县党史办主任曹建国说。
永不枯竭的红色动力
知所从来,方明所去。
弥足珍贵的红色资源,让广大干群有着深深的属地自豪感,更成为陇南儿女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宝贵精神财富和重要动力源泉。
2018年9月,两当县成为甘肃首批、陇南第一个“摘帽”退出的贫困县,所探索发展的山地立体农业模式向全国推广。2020年,两当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699元。
如今,红色两当更是一个“绿色田园”,通过打好红色两当、生态两当、田园两当、诗画两当四张旅游牌,空气清新、天蓝地净、满城花开、生活舒适已经成为这里的“标配”。
文化被传承,力量被凝结。
放大到整个陇南,广大党员干部顺应群众期待、矢志砥砺奋进,立足陇南市情,拒绝“带血的GDP”;坚持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大力推进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推动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全市上下全力以赴战疫情、战灾情、战贫困,交出了一份好于预期、群众满意的答卷,全市13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707个贫困村全部退出、9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
红色文化,代代相传;革命精神,光照后人!
短评
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
以史为鉴,向史而新。历史的硝烟虽已散去,但两当兵变的不朽业绩彪炳史册,英雄前辈的革命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作为两当兵变发生地和红军长征途经地域最广的地区之一,陇南是一片红色的沃土。鲜明的革命“底色”,给了陇南人十足的历史责任感和自豪感。
传承红色基因,吸取奋进力量。当前,在奋斗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在陇南这方红色土地上,正在掀起一股学习党史的热潮,大家更加坚定了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信心和决心。
我们坚信,在党的百年奋斗史的激励下,勤劳的陇南儿女必将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在美丽陇南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杨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