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 葛肇敏 李默 赵鑫 通讯员 解晓龙 贾海宁 宋宪华
图片说明:
①程绪润烈士墓
②徐万粮战斗纪念馆
③苍松翠柏荫护着685名革命烈士的英灵
④沾化区烈士陵园中的烈士纪念堂依稀保留着原来的模样。
⑤沾化区烈士陵园广场中央的人民英雄群雕
沾化区城北1500米,徒骇河东岸,坐落着沾化区烈士陵园。近日,“学百年党史,看老区变化——追寻老渤海红色印记”主题采访团记者来到该园采访,矗立在记者面前的,便是位于纪念广场正中央的人民英雄群雕,英雄奋勇杀敌的英姿、“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仿佛将人们拉回到革命战争年代。
作为革命老区,沾化有着长期的革命斗争历史和光荣传统——抗日战争时期,沾化3750名爱国志士参加抗日武装,浴血奋战,为抗日救国贡献力量;解放战争时期,1.6万人参加轮战营、担架队,8022名青壮年参军,230余名干部随军南下,沾化人民为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1200余名英雄儿女在战争年代英勇牺牲、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为国为民忘我献身。在这里,曾上演了一幕幕军民并肩作战的场景,曾流淌着无数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的爱国热血,曾书写了一段段慷慨悲壮、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
面对群雕,采访团队伫立、瞻仰、缅怀,向先烈致敬。
烈士陵园早在1945年便已开建,几经整修扩建,安葬着685名革命烈士
讲解员介绍,沾化区烈士陵园早在1945年便已开建。当时,为缅怀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渤海行署要求各县都要兴建抗日烈士祠堂。当时的沾化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专门抽调了150名精工巧匠,并从黄河以南请来石匠高手,着手修祠。
1945年农历八月十五,祠堂破土动工,历时一年的时间,克服重重困难,直到1946年冬,一座庄严肃穆的革命烈士纪念堂,巍然屹立在沾化大地徒骇河畔。纪念堂落成后,将散布全县各地的烈士遗骨,用棺木盛殓,移于陵园,安葬于纪念堂后,并立了石质碑铭,栽植了上千棵苍松、翠柏和白杨。
1964年,祠堂更名为烈士陵园,后几经整修扩建,陵园内设施不断丰富。1992年,沾化县对烈士陵园进行大规模整修,并为程绪润烈士设立墓碑。之后的几年里,陵园将搜集整理的大量烈士事迹资料、革命文物和烈士遗物,按烈士牺牲年代顺序进行编排,制成英烈谱,以独立版面的形式进行展览,更加生动直观地展现革命烈士生前的战斗生活历程。
时至今日,沾化烈士陵园中的烈士纪念堂还依稀保留着起初的模样。苍松翠柏荫护英魂,这里安息着685名革命烈士的英灵,其中有122位烈士牺牲时没有留下姓名。如今,每逢清明时节、烈士纪念日,全区党政军民、机关团体、青少年学生到这里扫墓祭奠,追忆先烈事迹,弘扬革命精神。烈士陵园已成为沾化区人民瞻仰悼念革命烈士,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2001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17年被省党史委命名为省党史教育基地、2018年命名“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被市关工委命名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区纪委命名为“廉政教育基地”。
进入抗战时期沾化境内战事共计21次,为巩固根据地和抗战胜利作出积极贡献
行走在烈士纪念堂中,观看一幅幅展图、一张张遗像、一件件展品,透过它们,仿佛能穿越回硝烟四起的战争年代。进入抗战时期,沾化境内战事大小共计21次,其中著名的有义和庄攻坚战、徐家坝伏击战、韩家庄科战斗、利国战斗、徐万粮歼灭战等,为巩固抗日根据地和抗战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徐万粮战斗是一场漂亮的歼灭战,1944年冬天,八路军渤海军区直属团主力部队在徐万粮浴血奋战一天一夜,将敌人消灭在解放区前沿。徐万粮村的一位长者向记者讲述了当年那场战斗的情景。
1944年10月中旬,渤海军区司令部得到可靠情报,日军制订了“扫荡”垦区根据地,重占沾利滨边区的计划。10月下旬,驻守惠民的日军曹野清大队纠集周边县区的伪军共1200多人,于30日夜分兵两路同时出动,妄图到沾化富国镇集结,侵袭义和庄解放区,进行“扫荡”。渤海军区首长对敌情作了认真研究,迅速制定了将敌人消灭在解放区前沿,粉碎敌人“扫荡”阴谋的作战计划。
11月1日凌晨,直属团一、二两营全部兵力做好战斗准备。司令员杨国夫率人到徐万粮村及周围一带察看地形。徐万粮村地形位置关键,是惠民、滨县日伪军进犯富国、义和庄的必经之路。杨国夫便把战场选在徐万粮村,准备在村南先以小部队伏击敌人,诱敌进村,争取时间,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人。
11月1日早上9点左右,十几个日军骑兵,从费家方向朝徐万粮村奔来。在距八路军伏击阵地五六十米时,警卫排长一声喊“打”,隐蔽在坟堆后的机枪开始射击,立即有几个日军被击中,从马上滚了下来。剩存的日军知道中了埋伏,忙向来路逃窜。
后进的日军听到枪声,南从吕望庄,西从费家,纷纷向警卫排的阵地扑来。我军等敌人麇集阵地面前时,四挺机枪一起开火痛击敌人。战斗持续到上午11点左右,日军又调来了轻重机枪和两门小炮,集中火力朝警卫排阵地猛打,阻击战打到晌午,伏击敌人的任务已经完成,警卫排长命令战士们边打边撤,当敌人逼近伏击阵地时,我警卫排战士已顺着抗日沟撤到屈家村去了。
晚上8点,我军总攻开始,村内村外枪声大作,围歼日伪军的战斗打响。其中一伙敌人,占据着村子西北角的财主大院,房屋坚固,墙高4米左右,是村北部的制高点。我军战士在早准备好的方桌上,绑上四床湿透的棉被,把炸药包绑在一个木杈子上,四人架着桌子腿,一人在桌下抱着炸药包,向财主大院猛冲,冒着弹雨向屋墙靠近。当离墙5米多远时,敌人又向方桌上扔手榴弹。手榴弹从桌子上滚到地上爆炸了,爆破组有两名战士牺牲。剩下的三个战士继续顶着方桌前进,最终把炸药包放在了大院西北角的墙下,点燃了导火索,一声巨响,墙角顿时出现了一个大豁口,战士们趁机冲杀进去。
经过一场鏖战,日军死伤大半,残部纷纷向后逃窜,龟缩进院内死守待援,天亮前西逃。据统计,徐万粮战斗中,我军击毙日军40余人,击伤60余人;击毙伪军200余人,俘虏、击伤100余人。缴获轻机枪1挺,小炮2门,步枪100余支,弹药若干。在南路配合曹野清“扫荡”的伪军李青山、周胜芳等部,在王家店子也被我军击退。从沾城出动的伪军刘佩忱部被我四分区部队击退。至此,敌人奔袭我义和庄解放区、重占沾利滨的美梦彻底破灭了。
渤海军区第四分区副司令员程绪润的感人事迹激励着后人
在199座烈士墓中,有一座长眠着渤海军区第四分区副司令员程绪润。在墓碑的背面,有程绪润烈士的事迹简介,细细读罢,引人悲叹。
1914年出生的程绪润,是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人。童年父母双亡,靠给地主放牛谋生,后逃荒要饭,到河南省商城县居住。1933年,他参加李先念领导的鄂豫皖红四方面军,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一年,共产主义如同指路明灯,照亮了他的余生,让他清醒地意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改变穷苦人的命运。
1934年,他参加长征,担任营教导员。1937年,他受党的委派,化装成学生,随郭洪涛、黎玉、廖容标等同志,经西安乘火车到达山东,帮助地下党组织进行抗日游击活动,从事着“隐秘而伟大”的工作。1943年,程绪润调任渤海军区第四分副司令员,率部除进行游击外,还领导剿匪、减租减息、土地改革等工作。战斗中,他英勇善战,机动灵活,指挥若定。日常生活中,他生活俭朴,团结同志,平易近人,深受根据地民众欢迎。
他由于在战斗中多次负伤,身体虚弱,又患肺结核,病情日趋恶化,最终医治无效,于1947年秋病逝于沾化县姜家医院,终年33岁。后来,他的遗体安葬在沾化烈士陵园。1992年,沾化县政府为程绪润烈士建设墓碑,2012年又对他的墓碑进行了升级重建。据工作人员介绍,烈士墓在烈士陵园内能够得到很好的日常维护。每年扫墓时,都会有人敬献鲜花。
能够为人、为历史所铭记,那便不枉此生;能够以自己的精神不断激励后人,足可谓伟大。
>>>记者手记
在徐万粮村听老人讲述当年战斗的场景,感慨不已。
回顾70多年前的那个冬天,渤海子弟兵在徐万粮村浴血奋战、寸土必争;70多年后的今天,记者站在这片先烈用鲜血捍卫的土地上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礼。
3000多米高标准的水泥路,600平方米的健身广场,10亩的连片荷塘,鸡鸭鹅遍地的养殖场……在各项惠农政策扶持下,如今的徐万粮村已经大变样。那一幅幅浴血奋战的照片成为激励徐万粮人不断前行的动力,那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成为指引徐万粮人不断前行的明灯。
70年弹指一挥间,这巨变地覆天翻。没有当年的流血和牺牲,换不来这大好河山,看不到这春色人间。那些为了共和国而捐躯长眠的英雄,自当被历史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