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在黄河边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第四届中国伏生诗会部分获奖者谈创作体会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时培建
  黑银:(作品《黄河:枯坐篇》获一等奖)
  黄河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被赋予了众多的文化意义和象征意义,但是这些“意义”太过宏观化和符号化了。因此,面对这种宏大叙事之物的时候,从我个人的情感感受来说,它是抽象的、脱离了现实生活的一条河流。它的真实面目被众多的“意义”所裹挟和遮蔽。因此它有了“不在场”的嫌疑。
  对我而言,这是一种现实境况中的矛盾。因为,我从小就在黄河边长大,对它的物理面貌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但是对照其“意义”时,我又感觉到相当陌生。所以,在我学会思考后我会在黄河边一个人静静地站立或者独坐,尤其是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这种困惑不但得不到解答,还反射到自我身上——一种对自我的深深怀疑。
  我渴望一条河流的真实再现,而不是那些歌咏颂词里“美颜”过的黄河。它真实地流淌过我的村庄,它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壮阔,它浑浊而平静。所以,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我把我对黄河和自我的怀疑写了进去。这首诗的创作过程,也是自我求解或反思的过程。答案如何已经不重要,它也许就藏在那浪涛浑浊的低音里,也许藏在那源头之山上的白雪留白之中,重要的是一个人如何找到自己的声音,不管是生活中还是诗歌里。
  李绪廷:(作品《白杨林黄河岩画》获三等奖)
  我在诗歌、小小说、故事等领域都深耕过,所以,圈外对于纯文学的一些看法我还是知道一点的。比如,人情稿、地方保护主义等,但我深信,在这些小的弊端之外,一定有以文学为灵魂的平台在,并且还会有很多。
  我这次伏生诗会获奖就是很好的证明。因为久不写诗歌了,我和诗歌圈中的诗人交流,仅限于老家的一些熟悉的诗人,现在的我在诗歌界就是“小白”,即使这样,我还是获奖了。这说明伏生诗会的评委老师是公平、公正的,否则,我这样的小白作者不会获奖。邹平,我从来没有踏上过这片土地,这次是第一次,我相信绝不是最后一次。
  李婴:(作品《你是我亲亲的大河呀》获三等奖)
  写作的时候,是把我对于黄河的了解、认知与对于父母、种族、文明的发展趋势这些感受和思考相关联的。尤其是与父亲的关系,投影较重。
  我们这一代人的父亲们,可能更多的是经历了坎坷,精神上感到痛苦与孤独,从而形成了严厉、有时是暴躁易怒的性格,令子女感到难以接近、难以理解。但他们却又是有大理想的一代,家国情怀比较重的一代——在最后这一点上,我加进了自己的思考,把黄河所代表的族群的终极追求提了出来。
  黄河文明即使是独立的存在,有着鲜明的特色,但也不应该“自足”,也不可能“自足”,人类发展的趋势必然是“相融”,整个世界的和谐才是终极方向。但是这种“相融”其实也是困难重重,需要一个过程,这决定了孤独与忧伤体验的必然深切,这是由黄河入海这一客观现象所生发出的主观意象。诗末节的“忧伤”与“孤独”,既是黄河的,也是种族的;既是“父亲”的,也是诗歌抒情主体的。
  这首诗中的经验生活因素,还有故乡聊城的大湖、半生跋涉才看到黄河的“真容”“沙土细软,令我想起襁褓”这些,都是与黄河密切相关的生活素材,本身就是情思化的存在。
  潘京:(作品《黄河吟》获三等奖)
  我参加征稿的这首诗,是我第三首与黄河流域有关的诗。第一首是《荒原·意象·我》,第二是组诗《它们在自己的命运里修行》,是写黄河岸边的城市和村庄的,第三首就是《黄河吟》。写作的时候,黄河仿佛在面前奔腾,古往今来的仁人贤达,如孔子般临水而思而问。于是,我写了这样一群奔赴黄河的人,有哲人、诗人、怀着爱怀着延续子孙梦想的人,以及一群充满生命活力与希望的孩子们,由他们共同串联出一条以黄河为轴心的、对自身命运不断探索、追问的探索者。最后,河海交汇,由黄蓝的交汇呈现出中华文化的图腾——太极图,象征人类从家园出离后的回归。诗歌只有三十行,对诗中“时空”结构的处理,灵感来自对书法章法的审美,写完有一种轻松感。
  董剑:(作品《走进一条大河的空》获优秀奖)
  我的故乡也是邹平,我为故乡曾经有过这样一位文化大儒而感到自豪。四届伏生诗会我都参加了,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每年一届的伏生诗会,它的规模、水平、层次,每一年都有提升,每一年都在向纵深发展。
  本次诗会以“黄河”为主题,我感觉碰到了一个难题。虽然黄河就在我的身边,从我的城市穿越而过,但是在创作中书写黄河还是感到无从下笔。为此,我特意去过几次黄河,但我看到那个时间段的黄河是在春灌期,水流不大,大片光秃秃的沙滩很醒目。但我觉得即使一条大河变空,但它仍然是一条河流,仍然是一条真实的河流,这才应该是它最真实的样子。就好比我们起起伏伏的人生,我们有人前的光鲜亮丽,也有夜深人静时的落寞与失意。
  当我一个人在黄河边,当我走在一条空空的大河中,整个世界仿佛是安静的,这种安静里饱含着一种神秘的力量。我仿佛又一次审视了自己的内心正在接受一些来自寂静深处的拷问,我也仿佛在一条空空的大河中找到了一些寻觅已久的答案。
  苗银芳:(作品《与黄河书》获优秀奖)
  我诗龄尚短,不足两年的时间,平时写作一般从小事物出发。一看到今年的伏生诗会主题是“黄河”,我吓坏了,觉得自己驾驭不了。但是我觉得应该锻炼一下自己。开始时写得很痛苦,很纠结,删删改改,进程很艰难……后来,我专门跑到黄河边,看到在滨州慢下来的黄河,它的水流平静温柔,在夕阳下几乎没有波澜,就像一个人的暮年。
  黄昏来临,它苍苍茫茫,渐行渐远,那一刻,它是我年迈的父母,我的血液里也流淌着黄河基因。当我看到河滩的沟壑、堤岸的缺口,周围那些还未发芽的树木,立马想到了它的奔腾咆哮、它的粗暴、愤怒和曾经带给人间的灾难。它是一头渐渐被驯服的野兽,也是一个人一生的时光。我用了整整一个下午去接近和感受,到了夜晚,我关上灯,闭上眼睛,在这种双重黑暗下,将心里的黄河缓缓释放,“与黄河书”便流出来了。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