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刘清春通讯员张希峰
“双减”政策中明确提出,“学校要提升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优化家校共育”。的确,课后服务的扩容提质是让学科类教育回归学校的重要支撑。那么,在“双减”背景下,该如何改善和提升已有的课后服务?
9月以来,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扩展服务时间、课程菜单、志愿项目,更好地满足了学生需求,尤其是个性化订单式课后服务深受欢迎。具体是怎么做的,我们去看看!
延时托管,实现与家长接送时间精准对接
首先,进一步延长课后服务时间,消除接送难问题。下午放学后,根据需求提供不同时长的课后服务,供学生和家长选择。该校要求,课后服务结束时间不早于家长正常下班时间,对课后服务结束后仍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学校提供延时托管服务,实现与家长接送时间的精准对接。
四年级学生孙丹阳的家长说:“学校的课后服务很贴心,不但放学后有老师辅导作业,孩子还能在学校免费学习管乐,为我们减去了经济负担和接送孩子的时间负担。”
在服务内容上则是完善“课程菜单”,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该校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和兴趣培养,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推出了个性化订单式课后服务。
学期初,以问卷的方式征求学生的学习意愿,根据需求开设足球、舞蹈、网球、乒乓球、民乐、管乐等艺体服务课程及作业辅导,让学生从被动式接受课后服务,改为主动式需求课后服务,受到了4300多名学生的青睐。
六年级学生苏妙语说:“放学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很快完成了作业,剩下的时间我还可以去学习心爱的舞蹈,新学期学校的安排简直太好了。”
开展志愿项目,课后服务延伸至周末,激活社区教育
志愿服务突出家校共育,把课后服务延伸到周末,成为扩容提质的有生力量。
10月16日,“多元协同育人共同体”第八次走进秦淮社区实践基地为社区所辖属小区的家长、学生提供志愿服务。薪火先锋志愿者、家校社共育志愿者组成的“1+1”志愿者团队,利用周末时间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作业辅导及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全方位为家长及学生答疑解惑。
该活动自2021年4月开始,涵盖“家庭教育进社区”“周末课堂进社区”“党史学习教育进社区”三个模块,赢得了家长及社会的认可,为家校社共育探索了新路径。
家访全覆盖,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和辅导
新学期开学以来,该校陆续召开家长会,举办教学开放日、秦皇河大讲堂活动,请家长进校园、进课堂,了解学校的发展,了解学生在校具体表现。安排举办《“双减”政策下的家庭教育该走向何方》等心理健康讲座,解决家长的困惑和焦虑。
为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表现和家庭情况,学校根据市教育局关于“深化五个服务意识·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思想解放大讨论活动的通知精神,开展了“百名教师访千家、携手共育一中娃”大家访活动。
为保证家访质量,学校专门召开了家访培训会议,提出了具体要求。根据“全面构建线上线下互通互联、教师全员参与、覆盖所有学生、关注特殊群体”的指导思想,采取“1+X”结伴家访形式,做到两个全覆盖,做好“重点访”,以“我的家访故事”等多种形式呈现家访结果,做好“一生一案”,在随后的教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帮扶和辅导。优化家校沟通渠道,提升家校共育水平,也为课后服务进一步提升提供了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