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李伟伟
历史的车轮在时光中缓缓驶过,留下一道道车辙。刚刚过去的一年,滨州一个个可喜变化,无不彰显着滨州人民“能行成”的强烈自信和“战拼抢”的攻坚姿态。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也是现代化富强滨州建设具有关键意义的一年。“十四五”如何迈好“第一步”?现代化富强滨州建设如何迈出坚实步伐?
这一年,滨州锚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总航标,坚定践行“山东走在前列,滨州担当什么;富强滨州建设,百姓得到什么”历史使命,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全面深化“双型”城市建设,深入实施“83”工程,交出了一张令人民群众满意的新的时代答卷。
这一年,滨州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战略性、突破性、引领性变化,高质量发展的成势之效更加彰显、胜势之基更加稳固,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现代化富强滨州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推进“83”工程,滨州“赢在战略”
格局决定布局,战略引领未来。面对“十四五”开局之年,2021年初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重点实施“83”工程。“8”就是八项重点,即规划引领、国家战略、“双型”城市、产业升级、改革开放、乡村振兴、营商环境、民生保障;“3”就是每项重点工作按重大工程、重点项目、重要事项进行分解落实。
“83”工程是开创性工作,没有现成路径可以参考。全市上下摆脱惯性思维,大胆探索、敢闯敢试,摸着石头过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制度创新,打破利益平衡、变革管理模式,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社会和百姓。2021年,我市主要经济和民生指标增速持续位居全省前列。
2021年前三季度,滨州GDP同比增长10.1%,列全省第7位,两年平均增长6.0%,跑赢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2021年1-11月份,全市规上工业利润总额791.19亿元,总量列全省第1位、增速列全省第2位。
2021年1-11月份,财政口径税收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速均列全省第1位,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列全省第3位。社保、医保、低保水平均跨入全省第一方阵;
2021年1-11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7%,列全省第4位,连续20个月保持全省前4位;
2021年1-11月,工业技改投资、制造业技改投资分别增长20.7%、37.5%,增速分列全省第3位、第1位;
……
一年来,五大“战新”产业、五大优势产业转型升级迈出坚实步伐,“四港联动”、国企改革、科创城建设、智慧城市运营等改革攻坚行动深入实施,推动全市发展层次、转型质效呈现全方位、系统性、结构性变化,构建起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的“四梁八柱”。
滨州经济延续了2020年以来的稳定恢复态势,接连“晋级升位”,不断创出“加速度”,成势之效加速释放,胜势基础更加稳固,进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
国家战略融通融入,积蓄起强大潜在势能
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滨州不断增创交通区位、资源禀赋、产业体系、体制创新等比较优势,积蓄起强大潜在势能。
我市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泊港铁路正式开通运营。“六高五铁十专线十高速”、港口机场立体联通格局加快构建。全年预计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165亿元,投资总量、建设规模再创历史新高。
加速迈向“黄河时代”,我市制定出台了《滨州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规划》,举办了黄河流域景区发展论坛暨文化旅游发展大会系列活动,开工建设黄河中央生态公园,谋划蒲湖文化创意产业园和黄河文化小镇项目,多维度促进区域融合、产业融合、多文化融合。
这一年,我市规划引领标定方向,发展定位更加明晰。围绕临港、临空、临海、临河、中心城区和县域经济6个方面,编制17项规划,滨州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路径更加清晰。
“双型”城市建设持续深化,纵深驱动高质量发展
理念的变革,标注思想深度,决定行动力度。
在2020年出台“双型”城市建设意见的基础上,2021年我市围绕推动教育、人才、科创、产业融合贯通、全面升级,市委全委会审议通过了全面深化建设意见,建设理念更清晰、重点更突出、路径更明确、政策更精准。
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是我市重点打造的国际化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聚焦服务实体化功能化、管理社会化集约化、运营资源化资本化,不断提升八大中心功能,搭建起全要素、普惠式的科创服务体系。目前签约进驻的167家机构,已有156家完成装修进驻,正在建设中的二期意向签约率近90%。
魏桥国科研究院院系、研发中心、产业园一体建设,科研统筹、教育、产业研发、创新创业、创投五大平台一体打造,超高精细光刻胶、铝基复材、弹性应变传感器、激光选通成像等“中科系”国字号科研成果批量转化、落地试产。
农业科学院、海洋发展研究院整合成立运行,黄海研究院加快建设;滨州学院更名山东航空学院进入最后审核程序;(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