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版
发布日期:
市农业农村局锁定今年重点工作
下描绘“乡村水墨画”功夫 打造更高质量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孙文杰通讯员孔晓 
  2021年,市农业农村局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 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 重要论述,坚决扛牢压实粮食安全责任,全面巩固拓展脱贫 攻坚成果,持续提升农业产业质效,扎 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不断深化农业 农村改革,圆满完成了所承担的“83”工程及《政 府工作报告》的21项重点工作、13项重点工作任务, 实现了乡村振兴面上有推进、点上有突破,多项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2022年,市农业农村局将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安排部署,围绕“守底线、提质量、夯基础、激活力、强支撑”,着力在难点问题上攻坚、在薄弱环节上补短、在固有优势上创新,下描绘“乡村水墨画”功夫,努力打造更高质量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奋力推进建设更高水平富强滨州。
  坚决守牢粮食安全、耕地保护、防止返贫、质量安全底线
  严格落实党政同责要求,层层分解粮油生产任务,针对去年秋季遭受涝灾、部分小麦播种较晚、苗情较弱的现状,加强指导服务,落实促弱转壮关键措施,全力夺取夏粮和全年粮食丰收,确保全市粮食面积、产量稳定在880万亩以上、370万吨以上。实施大豆产能提升工程,推广完成7万亩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任务,适度扩大花生、芝麻等油料作物种植面积。
  严守耕地红线,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监管,强化土地执法,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深入开展盐碱地治理,大力推广无棣县盐碱地吨粮田种植模式,推动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引进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打造“盐碱地变丰粮田”示范基地,千方百计增加粮食播种面积。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6月底前完成60万亩建设任务,10月份开工建设49万亩建设项目,年底前累计建成500万亩以上高标准农田,每个县市区各打造1处高标准农田示范样板区,进一步提升耕地产能。
  落实防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重点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及时将符合条件困难群众纳入社会救助范围,稳步提高保障标准,确保应保尽保、应救尽救。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工作要求,继续对脱贫享受政策人口和监测帮扶对象进行帮扶,确保贫困群众稳定脱贫不返贫。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增收,发挥产业扶贫项目载体作用,加大脱贫人口职业技能培训力度,积极开发乡村公益性就业岗位,通过以工代赈、开发公益岗位等方式,帮助脱贫人口就地就近就业、灵活就业。
  深入推进食用农产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力争全市定量检测达到1.5批次/千人,小农户抽检比例不低于30%,确保生产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100%纳入合格证实施范围,问题农产品处置率达到100%。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开展标准进村入户活动,不断提升标准化生产基地贯标、用标水平,年内新认定“三品一标”35个以上。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全面推广韭菜二维码捆扎带制度。开展生产主体和乡镇监管人员双承诺活动,压实基层监管主体和生产主体责任,确保全年不发生大的农产品事故。
  大力推动农业产业深度融合、绿色生态、品牌化发展,提档升级特色产业
  在产业布局上注重集群化发展,重点打造提升食品、畜牧水产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放大名优特水果产业集群,做优蔬菜(食用菌)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年产值过百亿的农业“链主”企业。在纵向延伸上打造全产业链条,重点发展以小麦、玉米、大豆、芝麻等为基础原料的食品加工业,开发类别多样、营养健康、方便快捷的系列化产品,2022年新认定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30家,总数达到410家。在横向拓展上挖掘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文化、旅游、康养等产业融合,打造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旅游民宿聚集区。
  林果方面,持续推进冬枣、鸭梨产业改造升级,2022年推广沾冬2号新品种2万亩,设施冬枣3万亩,认定10个现代果业精品示范园。畜牧方面,依托阳信“第一牛县”这一品牌,大力推进高端肉牛产业发展,积极推动国家级黄河三角洲(阳信)现代肉牛产业园建设;稳定生猪核心产能,能繁母猪稳定在21万头左右。载体搭建方面,积极争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力争实现县市区省级产业园全覆盖;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思路,年内新认定市级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10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强镇8个、乡土产业名品村100个。
  深入推进化肥农药减量行动,2022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水肥一体化技术发展到25万亩,有机肥推广应用数量达到26万吨以上,全市统防统治面积达到800万亩次以上,绿色防控覆盖面积达到400万亩以上;持续推进“土壤保育院”应用,力争80%以上农业园区和种植大户推广应用“土壤保育院”APP。深入推进农业废弃物循环技术应用,加强农膜质量源头管控,引进、推广全生物可降解地膜和高强度可回收环保型地膜及配套机械;实施秸秆综合利用行动,2022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4%以上,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5处;推广种养结合、农牧循环、有机肥生产等粪污处理模式,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
  强化“食域滨州”品牌宣传推介,继续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平台,组织农业企业参加全国农交会、农博会、农民丰收节等展会活动,进一步提高品牌知名度和企业效益。完善联接机制,加强与品牌授权农业企业合作,2022年授权企业力争达到80家以上,形成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相互依托、相互支撑的良性共赢机制。建立健全运营机制,支持品牌运营商建立“食域滨州”产品溯源平台和线上营销平台。2022年全市创建省级知名农业品牌5个以上,认定市级农产品品牌10个。
  扎实推进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数字化乡村建设
  牵头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强力整治生活垃圾,进一步夯实“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管理体系;坚持“治”“管”并重,全面治理农村污水;抓好“厕所革命”,分类实施规范升级,健全后续管护长效机制;统筹推进畜禽粪污以及农业生产废弃物处理、美丽庭院建设和绿化美化亮化提升,全面改善农村环境面貌。
  持续开展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和省、市级示范村创建,推动全市美丽乡村创建以点串线、连线成片、梯次推进,凸显美丽乡村滨州特色,2022年打造美丽乡村示范片区10个,创建省市级示范村100个以上。推动齐鲁样板示范区提档升级,督促15个省、市级示范区加大项目、资金投入,整合资源加快推进实施,尽快形成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群。
  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更多农业经营主体申报冷库项目,建设产地分拣包装、冷藏保鲜、仓储运输等基础设施。推动230多个冷库项目加快建设,力争早建成早发挥作用。积极争取冷链建设全国整县推进试点。
  抓好全市10个智慧农业示范乡镇试点,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信息化管理,为智慧农业探索新路子。整合主要农业农村信息资源,积极与大数据部门合作,筹建市级智慧农业农村数据平台,实现与市级智慧城市指挥平台有效对接。加强益农信息社管理,扩大线上服务项目,实现县级平台与省、市对接互联,促进可持续运营服务。
  稳妥推进土地改革、充分利用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发展乡村新型集体经济、全面打造社会化服务体系
  指导无棣县开展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工作。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全市土地流转率稳定在63%左右。强化农村宅基地管理,加快推进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稳慎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引导优先使用存量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严控新增集体建设用地规模。
  做好年度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指导各县市区建立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提升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功能水平,引导包括承包地经营权、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在内的各类农村产权入市交易。
  大力推进党组织领办合作社,鼓励引导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投资入股,组建联合社。探索整合利用集体积累资金、政府帮扶资金等,通过入股或者参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村企联手共建、扶贫开发等多种形式发展集体经济,进一步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增收路径。
  积极开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组织示范创建活动,评选认定市级示范社30家、市级示范场20家、市级示范服务组织20个。指导邹平市、惠民县开展好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试点,引导各类服务组织开展多环节、全程化生产托管等服务。年内全市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达到1000万亩次。
  强化政策、人才、科技、金融支撑,集聚各类要素助推乡村振兴
  充分发挥市委农办的职能作用,深入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建立健全“三农”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优化支出结构。全面落实落细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棉花目标价格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做到应补尽补。大力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2022年主粮保险覆盖率达到80%以上,确保农业受灾减产不减收。
  加强高端人才引进,充分发挥农业创新团队和农业专家智库的作用,加强与省、国家级农业专家的联系,聚焦种业振兴、盐碱地改良等重点工作,开展针对性攻关。全面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培育大批本土技术实用人才,如土专家、土秀才、经营主体带头人等,2022年培训高素质农民2500人以上,确保全省第二方阵,力争第一方阵。健全人才作用发挥机制,通过政策引导,激励当地种植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等,发挥资金、技术、技能、经营、信息等优势,带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农民发家致富。
  落实种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年内建设高标准种子示范田和繁制种基地面积8-10万亩,选育新品系20个以上,建设畜禽核心育种场2家。大力推广高效种植模式,结合粮食、棉花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打造“双深双晚”“全幅播种”“小麦高低畦”“棉饲生态两熟”试验示范基地。实施农机装备提升工程,加快大中型、智能化、复合型农业机械应用,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1.2%。强化农技服务,持续推进农技人员签约服务基层,2022年600名农技人员签约服务500个经营主体,开展活动1.2万人次以上。
  加强乡村金融体系建设,研发特色、专属金融产品,强化精细服务,不断扩大农村金融服务网点覆盖率。创新乡村金融服务机制,发挥好金融支农联盟和“鲁担惠农贷”等平台作用,加强农政银担合作,为“三农”主体提供优惠利率贷款。健全农村信用体系,积极开展整村授信活动,尽快建成比较完善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体系。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