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
加强农村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农村党员队伍日益呈现出年龄参差不齐、区域流动频繁、社会角色多样化、思想观念差异大等特点,使农村党员队伍的管理难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有职党员履职不到位、无职党员作用不发挥、外出党员管理无有效抓手、困难党员获得感不足等问题比较突出。
为有效破解农村党员队伍管理难题,激发农村党员队伍整体活力,沾化区率先对农村党员分类管理进行了实践探索,以科学分类为基础,以积分纪实管理为抓手,分类探索务实管用的举措办法,切实增强了农村党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实效性,推动了农村党员管理科学化水平提升。
分类定标定责,变党员管理“笼统化”为“差异化”。党员科学精准分类是精准管理、精准施策的前提和基础。沾化区农村党员分类管理,在分类依据上,坚持个性特征和实际需要相结合、党组织指定和党员意愿相结合、稳定性和动态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分类标准上,以“流动状况—从业状况—年龄状况”为主位序,对农村党员,按照“外出务工经商、有职、在村务农务工、困难、年老体弱”来划分。其中,有职党员以强化履职为着力点,重点健全专职管理和目标问效的制度体系,让其“有为”;在村务农务工无职党员以引导干事为着力点,重点形成挂牌设岗和示范引领的措施方法,让其“有责”;外出务工经商党员以动态管理为着力点,重点探索流入地与流出地协同管理和回引培养的长效机制,让其“有家”;困难党员以开展帮扶为着力点,通过结对帮扶志愿服务,优先解决困难党员现实问题,让其“有助”;年老体弱党员以关心关怀为着力点,重点推行党内关爱和发挥余热的有效方式,让其“有爱”。
分类精准施策,变党员管理“静态化”为“动态化”。针对域外农民工党员去向掌握难、活动开展难、作用发挥难等问题,组建区域性党支部,在外出务工经商党员相对集中的地方,实施流动党员“风筝工程”,依托园区、商会、行业协会,在域外农民工集中区域建立区域性流动党支部,探索构建“流出地+区域+行业”三重覆盖的流动党员党组织网格,形成“双向联动”管理体系。组建分类党小组,根据同类党员“集中度”,探索构建“村党支部+分类党小组”分组管理体系。根据各组党员的不同特长、从业方式等,承担不同的岗位职责。通过探索改变党支部单一管理主体的模式,推动党员由静态统一管理转变为动态分类管理,提高了党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分类考核预警,变党员管理“形式化”为“绩效化”。党员分类管理是细水长流的工作,重在日常和经常,贵在质量和实效。沾化区农村党员分类管理,坚持共性任务落实和个性目标管理相结合、定量纪实与定性评议相结合,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根据各类党员的不同特点设置差异性指标。制定党员分类管理《积分细则》,一方面着眼于教育管理条例中必须完成的共性任务,合理确定基本事项和一票否决项;另一方面,注重每类党员不同的特点和需求,科学设置正面加分项、负面扣分项。建立“四色”考评结果运用机制,实行分类评价、分色管理,按绿色、蓝色、黄色、红色四种颜色区分党员表现与贡献。对于表现优秀党员,在政治待遇、学习培训、党内关怀、工资薪酬、就业帮扶、后备干部等方面进行激励,表现差党员,建立“五步工作法”,即警示提醒、承诺整改、结对帮教、复查评价、组织处理,做到一个党员也不能少。这既兼顾每类党员积极性,又增加了管理区分度。
总之,加强农村党员分类管理是新形势下夯实农村党建基础的生动实践。沾化区农村党员分类管理的实践探索,使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明显转好,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明显增强,引领产业发展的成效得到了明显提升。
(作者为市委党校管理学教研室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