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从“飞报边情”到“智慧治河”
——黄河下游通信网建设
  滨州日报/滨州网通讯员卢艳
  黄河通信设施,是治黄的专用联络工具及主要通信手段,它担负着黄河系统上下游、左右岸传递情报与通信联络的重要任务,是各级领导指挥黄河防洪斗争、实施治黄措施的耳目与神经。
  随着时代的发展,黄河通信设施实现了从低级到高级,从有线通信到无线通信,从短波、超短波通信到数字微波、移动、宽带无线接入,再到卫星通信和数字程控交换技术的更新发展,并始终在确保黄河安全和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调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明清时期的黄河通信
  黄河下游通信,自明代万历二年(1574年)即按照飞报边情的办法,设置塘马驿站,每30里为一节,飞马接力,递站传送,一日夜驰送500里,其行速快于洪水行进速度。“当黄河盛发,照飞报边情,摆设塘马,上至潼关,下至宿迁,每三十里为一节,一日夜驰五百里,其行速于水汛。凡患害急缓,堤防善败,声息消长,总督者(总理河道)必先知之,而后血脉贯通,可从而理也。”(《治水鉴蹄》)。这对当时黄河汛期及时传递上游水情、工情,采取防范措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清代沿用明制,至清末,西方电讯技术渐传中国,清光绪廿五年(公元1899年),大学士李鸿章勘视山东河工情形后奏议:“南北两堤设德律风传语”(即电话),光绪廿八年(公元1902年),山东河防总局始架全河电话官线,于省城(济南)河防总局设立官电局,沿河险工堤段设立官电分局,今惠民地区境内有台子、台子李、王旺庄、清河镇四个分局。至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两岸官线架通,因系杂木杆、单线条、定时通话,设备极为简陋,通话能力很差。民国初年将官电局改为河工公电局,管理电话、电报业务,下设公电分局。
  战火中的黄河通信
  由于军阀割据,战事濒繁,通信设施屡遭破坏,至民国廿三年(公元1943年)全河线路修复,属原惠民地区的长福镇(台子)、台子李、道旭、王旺庄、王枣家、清河镇、赵家坝、菜园等地均恢复通话。道旭架设木杆过河飞线,并借用省建设厅长途电话处道旭过河水线11对。中日战争爆发,山东省城沦陷,民国廿七年(公元1938年),日伪成立山东河务工赈委员会,河工公电局改为电务科,下设工电所(今惠民地区境每营(段)、有梯子坝、台子李两处),每营(段)、分段设电话单机。同年汛期国民党政府扒开花园口,黄河改道入淮,山东河竭九年,治黄机构撤销,电话设施破坏殆尽。
  成立黄河通信体制
  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渤海解放区党政军民为迎接黄河水突然归故道,组建治黄指挥部与常设机构,随之成立黄河通信体制。渤海区党委、行署因为“反蒋治黄”斗争的需要,在群众中征集购买铁铜线、杂木杆、调集黄河工人、河防队及沿黄群众,于下半年开始架设渤海区黄河专用电话线路。左岸由济阳至利津,连接各办事处,与渤海河务局相连;右岸由各办事处至所在县政府,然后与三专署线路相接。渤海区河务局,后改为山东河务局电话站,驻滨县丁家口,后迁惠民县清河镇。滨州市档案馆馆藏《惠民地区黄河志》记载:1949年,山东黄河河务局组建清河、垦利分局后,河务局电话站改为电话队,分局成立电话分队,各治河办事处除滨县、垦利外,都成立电话站。1951年,由省邮电局代为架设济南—北镇干线,全长153公里,其中惠民地区境长80公里,同时在道旭设铁塔架设过河线,塔高36米,塔距390米,过河线6条。1952年,河务局电话队改为电话总站,分局电话分队改为修防处电话站,各段成立县站。1953年,架设北镇—惠民、北镇—利津、道旭—前左、道旭—蒲台县政府、台子—齐东县政府的双铁线路。齐蒲—惠垦两修防处电话分站合并,改称惠民修防处电话分站后,两岸所辖线路总长343公里,设5—10门交换机6台,共装挂单机29部并实行划段专人养护,通话能力不断提高,至此,黄河专用电话通信网初步形成。
  黄河通信逐渐发展壮大
  20世纪60到80年代,两次大复堤,两岸通信线路都及时进行移杆定位,做到修堤、通信两不误。1982年,惠民修防处及所辖修防段共有9个电话站,分设线务、话务、机修、报务、电缆等专业人员。至1985年底,惠民修防处及所属各段共有电话站7个,全处配备电话汇接机1台,电话会议终瑞机8台,有线传真机7台,三路载波机1端,单路载波机14端,从而提高和扩大了通信手段和能力。河务局、修防处、修防段之间可以用传真机直接传送文电。
  随着治黄事业的发展,有线通信设备日益增多,无线通信开始发展,每年汛期临时租用无线电台报汛联络。1976年,经水利电力部批准,黄河下游正式组建无线通信网。
  1979年,先后安装试通了济南经台子至北镇无线电路,分别在台子、刘春家设置中继站,用高频转接。又相继安装试通北镇至惠民、北镇至利津、北镇至垦利、北镇至博兴、垦利至北大堤等五个无线转向。经过几年试通,因设备质量差,效果欠佳,装备电台功率小,不配套,技术操作不熟练或供电不足等诸多因素,无线通信并未发挥应有作用,仅在有线通信中断或紧急汛情、工情时,提供补充应急通信。
  至1985年,惠民修防处及所属段、队、站拥有架空线路221.2杆公里、1188.5对公里,其中干线104.2杆公里,508.2对公里。辖境内的干线,均为国家一级线路,皆系水泥电杆、角钢横担、双线条。载波机、传真机电话终端机、电话汇接机、对讲机及无线电台通信等基本齐全,具有相当规模。
  20世纪80年代,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计算机现代技术逐步在防汛工作中应用。滨州黄河防汛信息化建设经历20世纪90年代前的起步、90年代的发展、“数字防汛”工程的飞跃三个阶段。进入21世纪,“数字防汛”的提出把防汛数字化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有力地推动了黄河防汛工作的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为黄河防汛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
  据滨州市档案馆藏《滨州黄河志》记载,1986至1993年间,由上级业务部门对滨州河务局明线传输干线进行大规模的修建、改造和完善,提高线路的机械强度和通信质量,并为市河务局至山东河务局开通了12路载波机,市河务局到县(区)河务局开通3路载波机,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以有线电路传输为主的黄河通信网,在黄河防汛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
  开启智慧通信网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黄河治理投资的不断增加,1995—2002年,黄河下游加大信息通信建设,滨州河务局信息通信得到快速发展。经过8年努力,信息通信网改变了过去以架空明线为主的有线传输、磁石、供电交换的模拟通信方式,实现了传输数字微波化、交换数字程控化,辅以无线接入、集群移动通信、计算机网络等多种通信手段相结合的现代化通信网,形成了一个以滨州河务局为中心,覆盖各县(区)河务局、河务段等较为完整的防汛信息通信网络。2013年,韩墩、道旭、张肖堂等施工项目部的电话和计算机网络安装调试,并一次性开通专网电话16部,实现了三个项目部黄河通信信息专网的接入。2016年,滨州黄河河务局信息通信传输借助济东干线微波和13兆支线微波,实现市局、县局、管理段三级网络、电话的全覆盖,建成了基于微波传输的滨州黄河通信专网,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最佳技术及设备,采用“双物理”路由、光缆接入,建成了滨州黄河信息通信光缆环网,实现了光缆路由和传输通道的备份保护,有效预防了设备故障、自然破坏造成的通信中断。
  随着5G、物联网、AI、边缘计算等技术的兴起,黄河流域现有治水模式、流域生态保护迎来新机遇。2021年,山东大力推进黄河信息化建设,率先在全河实现了视频监控全覆盖、无人机全覆盖和视频会议全覆盖,同时开展山东黄河全域数据采集,构建起山东黄河“天空地河”一体化信息感知网,打造了“信息化+人工智能”全链条。从河势查勘、防汛抢险到河道数据收集、水资源调度,从退耕还湿、清淤保护河道的传统生态保护方式到卫星、大数据检测,滨州开启了智慧治河新模式。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