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与“死神”搏斗的战场,是面临突发状况最多的科室,也被认为是距离死亡最近的地方——急诊科。本轮疫情发生后,滨医附院急诊科医护人员既要全副武装做好个人防护、避免院感发生,又要从“死神”手中争分夺秒抢救生命,一刻也不停歇。
为急危重症患者开通“绿色通道”,全力守好医院急诊急救第一战线
3月中旬,滨州市出现本土确诊病例。作为全市抗疫最前线,医院的院感防控工作尤为重要。为有效阻断新冠病毒传播,全力保障来院患者的安全与健康,滨医附院严阵以待、周密部署,采取多项措施筑牢防线——各区域之间严格管控,区域内医护人员和患者不跨区、不串楼、不聚集;严格区分住院和门诊的检查区域,避免门诊和住院患者交叉接触;增加发热门诊医护力量,加强排查力度,优化过渡期患者救治流程……
疫情之下,急诊科作为医院急诊急救的第一战线,需要顶住巨大的压力前行——为确保第一时间救治患者,滨医附院为急危重症患者开通“绿色通道”,广播里24小时不间断地播放:“急危重症患者请及时前往急诊科就诊。先行核酸采样,不必等待核酸检测结果,走相关急诊急救流程……”这样的“绿色通道”,对患者而言是扫清了救治障碍,但对急诊科工作人员来说却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疫情期间,因各县市区医院实行闭环管理,部分医院门诊停诊等原因,导致前来滨医附院急诊科就医的患者急剧增加。面对急诊患者激增、医护人员不足、感染风险增大等困局,滨医附院急诊科医护人员不眠不休、加班加点,尽可能地加床、紧急调配转运车,尽最大努力满足患者就医需求,保证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请出示您的健康码”“请到10号诊室采集核酸”……急诊科内的救治工作忙碌而有序。抢救室内,上消化道出血、哮喘、心梗、脑出血、脑梗死、主动脉夹层、酮症酸中毒等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和核酸采样同步进行;留观室内,所有留观病人及家属采取闭环管理,确保院内救治工作安全高效开展。为打赢这场突如其来的“硬仗”,滨医附院急诊科医护人员用尽全力,坚守在治病救人第一线。
持续优化工作流程、完善院感管理,确保救治与防控两手抓
3月14日,滨医附院急诊科主任张金英在科里架起了一张简易的沙发床,住在了办公室,开启了只有上班没有下班的24小时工作模式。为了更好地指挥、协调急诊急救工作,确保就诊患者及医护人员的安全,张金英带领团队不断改造病房布局、优化工作流程、完善院感管理。
“我们优化了急诊患者及家属核酸采样流程,建立了急诊入院患者核酸检测登记册,保证每一位患者核酸检测信息的可追溯性。同时,急诊留观输液患者严格执行‘一患一陪’,查验24小时内核酸结果,确保救治与防控两手抓。”滨医附院急诊科负责人介绍。
疫情让滨州按下了“暂停键”,但与此截然不同的是,不间断的“120”指挥中心任务派单、转诊患者、急诊咨询电话铃声,让急诊科一刻也停不下来。疫情期间,120出诊任务持续升高,急诊科每天调配6辆救护车不停歇转运急救患者,其中包括2辆负压救护车,保证发热患者转诊工作。
与此同时,为做好院感防控,急诊科医护人员针对不同类型患者制定不同的消杀流程,对救护车进行多种方式的消毒消杀,确保车辆及人员安全。其中,有一辆负压救护车被征用转运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每次执行完任务后,急诊科工作人员都要在消杀之后反复采样送检,确保车辆环境安全。
疫情期间不断上演生死抢救,一个月的时间里累计接诊4454人次、出诊579次、抢救140人次
3月30日13时05分,外院转来一名男性患者,当时患者意识模糊,烦躁不安,呼吸急促。患者家属说,患者早上起来时就出现呼吸急促、烦躁不安等症状。在当地医院就诊后,考虑酮症酸中毒,于是转来滨医附院急诊科。
因患者来自封控区,急诊医护当机立断把患者推入抢救缓冲区,迅速给予吸氧、心电监护、继续开放2条静脉通路,之后再给予补液、降糖治疗,抽静脉血标本快速送检。因患者异常烦躁,需要边约束边操作,但是护理人员的手还是被患者抓红了。积极开展抢救的同时,急诊医护人员有序进行核酸采样、流调、查验家属健康码等工作,做到抢救与疫情防控同步进行。经过急诊科医护人员积极抢救和严密监护,当天17时左右,患者意识逐渐清醒,转入内分泌科病房继续治疗。
4月2日22时01分,一“突发意识障碍10小时”患者被送到滨医附院急诊科,经过8个小时的抢救与观察,患者逐渐恢复意识;
4月3日18时20分,一“抽搐2小时”患者入院,经3小时抢救后病情稳定,后转入病区进一步治疗;
4月4日22时07分,一“呼吸困难6小时余”患者紧急就诊,经抢救后生命体征平稳,转入病区继续治疗;
……
一个又一个生死时速的抢救,在滨医附院急诊科不断上演。从3月12日至4月11日,一个月的时间里,滨医附院急诊科累计接诊4454人次、出诊579次、抢救14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