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
——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丁逸群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决议》在开头指出:“全党要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决议》深刻说明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我们要尊重历史,客观公正地去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可以说,整个《决议》在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的基础上阐述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为正确学习党的历史提供了科学的党史观和方法论。
  一、坚持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共产党人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它蕴含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蕴含了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蕴含了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看待党的百年奋斗史要坚持唯物史观。
  (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马克思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科学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唯物史观就此创立。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社会意识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但终归来说,在任何时代,不管社会意识如何变化,都离不开其经济事实,也就是社会存在。所以我们分析党史就需要从社会存在找原因,而不是从人的主观意识找原因。比如,《决议》针对1989年发生的严重政治风波指出:“由于国际上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敌对势力的支持和煽动,国际大气候和国内小气候导致一九八九年春夏之交我国发生严重政治风波。”这段论述继续沿用了邓小平对这场风波的结论,这里的“国际大气候”是指苏东剧变,而“国内小气候”则是指我们中国一段时间以来只讲改革开放忽视了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指出这场风波“一定要来”,就是由气候决定的,体现了其中的必然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风波的到来只是迟早的问题以及大小的问题,则体现了偶然性。所以,看待历史问题首先就要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唯物史观透过历史表象探寻发现了社会历史深处的“动力的动力”,就是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根本动力。所以我们看待一段历史要把它放到特定的历史时间段去认识,不能拿今天的生产力水平去看以前的发展。比如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很多人吃不饱饭,改革开放后,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所以很多人认为我国应该一开始就实行市场经济而非计划经济。而我国之所以一开始选择计划经济,是因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国内外局势非常严峻,在经过周详的考虑后,认为要想让中国取得经济上的独立权,就必须有充足的工业装备来为经济建设的发展做保证。于是我国的“一五计划”只能优先发展重工业。然而在工业经济发展的开始,需要集中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运转,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经济落后、各种物质资源贫乏、局势动荡,所以我国国民经济的运行在上世纪50年代前半期很紧张,如果我们选择市场机制来配置,那么这些资源就不会被应用到重工业部门。因此,我国当时选择计划经济是正确的,必须用它来代替市场配置的功能。如今,我们看历史也必须还原到当时的时空去看,这样才能更准确地作出评价。《决议》对四个历史时期的阐述首先介绍了主要任务,这是根据每个时期的主要矛盾提出来的;然后是怎样完成主要任务,也就是奋斗历程,体现在奋斗取得的成就上,实现了四次飞跃。这段介绍的就是对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客观的东西,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唯物史观是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它第一次科学地回答了谁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问题。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是相互一致的,我们可以通过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看出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所以,我们在任何时期都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至上”。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二、坚持正确党史观
  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首次明确提出“树立正确党史观”这一命题,进一步强调“要坚持以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坚持正确党史观是中国共产党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党的历史进程和发展规律,并在其中总结经验、汲取智慧、凝聚力量的科学的观点和方法。
  (一)坚持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党的基本思想、工作和领导方法,树立正确党史观的内在要求就是需要实事求是看待党史上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在这里,我们所强调的实事求是要求完整、准确,要把历史当作一个整体去看待,这样才可以找到重点,分清主流和支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要实事求是看待党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既不能因为成就而回避失误和曲折,也不能因为探索中的失误和曲折而否定成就。”只有这样才能实事求是,真正找到关键问题所在。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改革开放初的这段历史,共有两个“历史问题的决议”,所以在此次《决议》以前,还有两个决议,这三个决议一贯坚持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比如“我们党对自己包括领袖人物的失误和错误历来采取郑重的态度,一是敢于承认,二是正确分析,三是坚决纠正。”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次决议实事求是地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做了科学并且非常深刻的总结及评价,根本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科学地、历史地评价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以及功过是非,充分肯定了毛泽东思想对党和国家事业的伟大指导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完整、准确地认识党的历史,运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客观地评价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经历的事件和人物,科学准确地总结概括党的历史经验。
  (二)树立“大历史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决议〉的说明》中明确强调“树立大历史观”,历史看得越长,就越能把握其规律,所以我们需要把历史人物、事件和问题放在中华民族发展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中来观察,把握历史规律。比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及对“五四运动”的认识及把握时强调,要坚持大历史观,也就是不能单独地把“五四运动”拿出来,要将其放到中华民族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斗争史、中国共产党奋斗史中进行认识和把握。这次《决议》就指出,“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这就是运用大历史观来审视党的百年历史和伟大成就。
  (三)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在《决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意识形态问题时指明,要“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这里的“错误观点”其中就包括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本质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侵略。“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强调的,具体指出:“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2021年是苏共亡党、苏联解体30周年,苏联解体,就是因为其国内“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从而造成其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异常激烈。所以,针对当前的一些错误思潮,面对历史虚无主义,必须旗帜鲜明地加以反对,进行理论辨析,不能盲目认同。
  总的看来,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并真正做到始终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对党的历史作出科学总结,增加历史自信,以此来看待过去、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不断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文为山东省委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研究专项;作者单位:市委党校科社教研室]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