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兵圣孙武
侯玉杰

  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诸侯间的攻伐混战既激烈又频繁。240年间,战争达到480多次。所以,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兵学”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并在社会政治舞台上空前活跃。孙武就是这期间产生的杰出军事家,其传世著作《孙子兵法》被誉为“兵经”,是武经七书之首,孙武本人被后人尊崇为“兵圣”。
  一、孙武世系
  孙武,字长卿,约生活于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前5世纪初,与孔子(前551-前479年)同时而略晚,齐国人,即今惠民县人,后人尊称为孙子、孙武子。
  孙武的祖先是陈国的立国国君,世俗都追溯至公子陈完。齐桓公十四年(前672年),陈国因王位继承问题而发生内乱,陈完因避祸而逃奔齐国。齐桓公敬重人才,欲封陈完为卿。陈完深有自知之明,便婉辞谢绝,桓公遂授予其“工正”一职,即主管工匠的小官。为避免招惹是非,陈完乃改姓田氏。
  田完的五世孙田书,在齐景公时官至大夫,因率兵伐莒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并赐乐安作为食采之邑。田书由此改为孙书,他就是孙武的祖父。《新唐书》卷七十三下这样记载孙武的世系:“田完字敬仲,四世孙桓子无宇,无宇二子:恒、书。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生凭,字起宗,齐卿。凭生武,字长卿,以田、鲍四族谋为乱,奔吴,为将军。”孙书的儿子孙凭,即孙武的父亲,在景公朝中为卿,成为君主以下最高级别的官员。孙武从齐国逃奔吴国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20年左右。这正是齐景公、鲁昭公、楚平王、卫灵公、吴王僚等君主当政的时代。孙武生活在一个诸侯争霸的时代,身体里流淌着王子的血,出生在一个祖辈都精通军事并具有一定文化素质的世袭贵族家庭里,这为他日后参与战争实践、著书立说、建功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隐居吴国
  在孙武的青少年时代,齐国内乱不止,几大家族为了争权夺利而纷争不断。于是,孙武效仿他的祖先去外地避祸,迁移到南方的吴国。
  孙武辗转到达吴国之后,在都城西,即今天的苏州城西,躬耕隐居下来,他潜心著述,冷静观察吴国的政治动向,等待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机会。
  风云际会,机缘巧合。公元前515年,吴国发生政变,公子光指使专诸刺杀吴王僚,自立为王,是为吴王阖闾。为了建立霸业,吴王阖闾“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广揽人才。在此背景下,经吴王阖闾的重臣伍子胥先后七次推荐,吴王阖闾得知孙武是“吴人”时,才允许孙武入宫面见。《吴越春秋》记载:“孙子者,名武,吴人也。善为兵法,辟隐深居,世人莫知其能。”
  孙武是如何得到伍子胥的赏识,后人没有任何线索,或许是世家大族之间有特殊的沟通渠道而不为他人所知。
  三、吴宫教战
  孙武著有《孙子兵法》13篇,他把13篇兵法进呈给吴王阖闾,吴王看后,赞不绝口。吴王问孙武,除士兵外,妇女是否可以按兵法进行训练。孙武回答道:“完全可以。”于是,吴王从宫中选拔出180名宫女交给孙武操练。
  在操练中,孙武仔细讲解了操练方法,再三强调动作要求和纪律,可是训练开始后,宫女们嘻哈打闹,不服从命令指挥。孙武为了严肃军纪,用“指桑”之法,以达到敲打和警戒全体宫女的“骂槐”目的,毅然斩杀了担任左、右队长的吴王的两个宠妃。接着,继续训练,宫女们进退跪起,动作整齐,没有一个敢出声、敢违反纪律。
  吴宫操练之后,吴王知道孙武能用兵。于是,任命孙武为将军。
  四、常胜将军
  孙武担任将军后,参与指挥了讨伐徐国、钟吾国的作战,并很快灭掉了这两个小国,剪除了吴国的敌国楚国的羽翼,为吴国伐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吴王阖闾三年(前512年),吴王兴兵伐楚,刚取得小胜,就急于进攻楚国都城。孙武力劝吴王不要急于求成,他认为吴国还不具备全面破楚的军事实力。他劝说吴王:“民劳,未可,且待之。”吴王听取了孙武的建议,罢兵回国。
  孙武的作战方针是积极创造条件实现敌我优劣态势的转化,他帮助吴王制定了一系列的疲楚扰楚的战略。他把吴军分为三支队伍,轮番出击,骚扰楚军,使其疲于奔命;同时,他麻痹对手,诱使楚军犯错,使他们放松警惕。
  公元前506年,吴楚大战开始,孙武指挥吴国军队以三万之师,千里远袭,深入大国,五战五捷,直捣楚都,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为吴国立下了卓著战功。吴楚之战是孙武亲自参与谋划并亲自在一线指挥的战役,孙武的军事指挥才能和军事思想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在孙武的指挥下,吴国以三万精兵击败楚国二十万大军,成为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战国时期军事家尉缭子赞道:“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
  吴楚战役后,孙武辅佐阖闾,在对越国的作战中发挥过作用,司马迁称誉他和伍子胥一起为“南服越人”做出了贡献。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与晋定公等诸侯在黄池会盟,吴国成了新的霸主。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孙武:吴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吴王夫差取得霸主地位后,骄奢淫逸,目空一切,特别是他重用奸臣,疏远贤臣。孙武同夫差的分歧越来越大,他急流勇退,飘然高隐,不知所终,留下了千古之谜。
  孙武一生的事业基本在吴国展开,苏州有孙子冢,传说是孙武的坟墓,因此,许多史料把孙武称为“吴人”,即苏州人。
  五、《孙子兵法》
  除了战功显赫外,孙武最主要的是留下了名著《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有13篇,依次是:始计、作战、谋攻、军形、兵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共5000余字,但这短短的几千字里却包含着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和十分丰富的思想内容。《孙子兵法》在世界上也久负盛名,8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孙子兵法》是经书,即俗称的“兵经”,是博大精深的哲学著作,这是第一位的。在众多的兵学著作中,《孙子兵法》被列为《武经七书》之首,成为经典,是因为他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孙子兵法》是堂堂正正的哲学著作,其治军思想即治国理政思想“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孙子兵法》是时代的产物。孙武生活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从贵族分封制向君主专制集权制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反应在战争形式上也发生质的变化,即由过去的道德战争向非道德战争转化。孙武之前的战争按照“军礼”进行,“不鼓不成列”“不杀黄口,不获二毛”“动之以仁义,行之以礼让”,从孙武时代开始的战争摆脱了“鸣鼓而战”的阵战法,确立了“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的原则,体现了军事斗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作者单位:滨州市委党史研究院(市地方史志研究院)
  (原文采自《滨州百名历史人物》,略有修改。)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