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滨州:争当中国“产学研”创新“试验田”
  (上接第一版)二是在轻量化基地升级打造轻量化工程中心,目标打造国内领先的轻量化工程中心和示范基地。三是在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全面启动高端金属复合材料创新基地建设。四是在滨州魏桥国科科技园建设金属材料研究中心,深化与金属所战略合作,依托“前店后厂”创新模式,布局科技研发和产业创新。魏桥创业集团将发挥在供需两端、新老动能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把优势转化为具体工作部署,转化为发展质量效益,为全国大局作出魏桥贡献。
  魏桥创业集团与中科院金属所的这次深度合作,无疑是滨州与中科院及中科系产学研合作的精彩续笔。
  单就魏桥创业集团与中科系的产学研合作来看,2019年8月,魏桥创业集团、中国科学院大学、中信信托三方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高水平共建魏桥国科研究院,建立起“技术创新+产业转化+金融支持”支撑的全链条创新生态系统,这次合作在全国全省首创了“产学研金服用”模式。其合作结晶——魏桥国科研究院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强化与中科院理化所、材料所、半导体所、金属所等13家“中科系”院所及中国科学院大学有关院系战略合作,已经启动5个研究中心、10个联合实验室和7家科技公司、17个科技合作项目。魏桥国科研究院的目标是,力争到2025年累计带动滨州新增新动能产值100亿元以上。
  未来几年,在国科大的鼎力支持下,超高精细光刻胶、铝基复材、激光选通成像等一大批“中科系”科研成果将形成滨州的优势产能。位于魏桥国科(滨州)科技园的滨州理工大学,也将依托中科系专家师资而建,张波表示:大学建成之后,魏桥创业集团每年将向学校捐赠5亿元,持续20年投入资金100亿元,以助力这所产学研联动大学的成长。
  教育链对接产业链难题,滨州“双型”城市建设、“N1N产教融合模式”给出答案
  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我国,教育链跟产业链的对接矛盾日渐突出,毕业生进入企业需要长时间岗前培训,企业急需解决的科研难题又找不到突破口,如何破解这一困局呢?
  近年来,滨州市发挥产业优势和企业优势为此提供可行的实践模式。
  2020年以来,滨州深入推进“双型”城市建设,“双型”即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
  在本市,滨州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推行“入学即入岗、毕业即就业、专业即产业”的订单式培养模式,4所高职高等学校、21所中职学校精准发力培养“蓝领”人才,每年可向企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2万人。滨州的职业院校专业产业匹配度达75%以上,成为省部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试点城市。
  在与市外高校合作方面,京博控股集团的“N1N产教融合模式”当属典范。“将学习放到实际工作的场景里”,2020年京博基于“校企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式启动“N1N”教学实训与科研转化基地,探索“N1N产教融合模式”,即用京博这一个平台,一端连接起高校人才,另一端连接着科研产出。京博的产业平台成为N个大学的人才培养平台、科研转化基地和校办工厂,并带动地方N个产业和产业链加入产教融合的队伍中来。
  为推动产教融合,京博控股集团打造了京博石化、京博研究院、博华生态农业、京博中聚等教学实训基地。基地投用以来,先后与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武汉理工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高校开展学训合作,帮助学生增长实践经验,提前了解、熟悉工作环境,助力学生成长,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截至目前,京博N1N产教融合模式已为90余所院校近6000名师生提供3-6个月不等的学训。企业的收益何在?京博控股集团总裁汪君华自信地表示:“把学生放进产业环境里,在实践中为产业培养人、留住人,更在这一过程中,‘N1N’让学生改变以往‘为了完成实验报告而做实验’的习惯,真正让他们在产业中发现科研创新的价值,也许,千分之一的成果转化,就能反哺给产业百万甚至千万的效益。”
  2021年,京博以山东全省第一的成绩入选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全国63家),京博精细化工公共实训基地位列山东省新旧动能转化公共实训基地绩效评价第一名,被评为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大学生实习示范基地。
  京博集团所在的博兴县进而探索出以政府为主导的“N1N”产教融合新模式。即依托“1”个山东千乘产业技术研究院,对外联融N所高校院所,向内辐射带动县域N个产业创新发展。
  为推动“N1N”产教融合新模式,博兴县成立专题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推进实业发展、职业教育发展、科技创新3个工作专班,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出台支持产教融合“黄金20条”,设立专项奖励扶持资金,集中人力物力全力推进。
  锚定“科创品质更强”,滨州努力为“产学研”创新合作创造更优生态
  2019年8月,超高精细光刻胶项目结缘滨州。2021年4月28日,国科天骥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光刻胶滨州生产园区举行试生产仪式。“项目选址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地,我们计划用2—3年时间建成投用,没想到仅用15个月就交付使用。”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国科天骥创始人兼总经理杨国强教授表示,滨州人民的热情和效率令人难忘。
  “我们的项目得到市、区和相关企业的大力支持。滨州市主要领导多次来项目建设现场调研,帮助解决困难。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负责同志很热情的帮我们选址,并为项目发展出谋划策。”杨国强说,尽管建设过程中遇到新冠疫情,工期不但没有延误,反而快速推进,真正体现了滨州的服务水平和效率。
  重视科创已经成为滨州全市上下的共识,推动科创已经成为滨州各级的坚定决策和强劲行动。
  2022年2月,滨州市第十次党代会召开。党代会报告指出,转型发展是最现实路径。必须坚持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科技创新是最强劲动力。必须坚持深化“双型”城市建设,打造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创新要素顺畅流通、创新资源高效配置的优良创新生态。
  谈到发展目标,“八个品质提升”在滨州已是家喻户晓,其中“科创品质更强”位居前列。市委书记宋永祥对此的解读是:“更强”就是坚定不移推进“双型”城市建设,打造一流科创平台、一流科创生态、一流科创人才。一流科创平台,做强科技研发、科创服务、产教融合等各类平台,推动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持续领跑全省。一流科创生态,做实科技服务,让企业创新“动起来”、把科研机构“引进来”、使企业和高校“联起来”,激活创新创造“一池春水”。一流科创人才,做优人才“引育留用”体系,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蔚然成风,让滨州因人才更精彩、人才因滨州更出彩!
  与积极推动建设“双型”城市、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相匹配的是,滨州从诸多层面创新举措,营造富有活力的科创生态。制定出台了《滨州市“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提出以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为引领,聚焦我市优势产业、区域特色产业、前沿产业,聚力“5+5”十强产业集群化创新发展,加快建设一批创新要素集聚、运行机制创新、各具特色的创新创业共同体,培育孵化一批创新能力强、驱动效益明显的新型研发机构。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魏桥国科研究院等“五院十校N基地”科创格局正加速构建。滨州在山东首创“人才节”,实施百名高端专家、千名硕博士、万名大学生进滨州“三进”工程,人才“净流入”持续保持后劲。积极推进“滨周到”服务品牌建设,努力做到环节最少、时间最短、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滨州是全省唯一、全国首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一网通办”走在全省前列。滨州极其重视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连续召开企业家大会,定期举办“滨州企业日”活动,设立优秀企业旗帜广场,亲商、重商、安商氛围非常浓厚。滨州坚持“让企业和企业家舒服”的理念,持续用心服务、主动服务、高效服务,不管国资、民资、外资,无论大、中、小、微,都将获得最优服务、享受最高礼遇。
  未来五年,将是滨州实现大发展、大跨越、大转型的关键时期,滨州将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架起桥梁,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产业优势、科技优势、人才优势变成现实生产力,催生更多高新技术企业,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四新”经济投资、高新技术产值等实现大跃升。
  滨州,正在努力为中国产学研创新“试验田”配置最优质的土壤,正在成为中国“产学研”创新的高产“试验田”。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