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惠民泥塑:巧手演绎百态 泥塑诉说童真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刘清春丁春晓实习生王震
  目前,滨州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0项。其中之一,便是惠民泥塑。这个泥土里生出的俏精灵,至今有500多年的传承历史了。让我们走进乡土,感受这份来自泥土的力量!
  赶庙会“拴娃娃”,惠民泥塑故事多
  在惠民县皂户李镇河南张村,曾经家家户户做泥塑,有这样的民谣,“河南张,朝南门,家家户户捏泥人……”因此,该村又被称为“娃娃张”。
  制作惠民泥塑,黄河淤泥是最上乘的原料,再掺入棉絮和面浆。它的品种,有单面娃、双面娃、三面葫芦娃等不倒翁造型类“泥娃娃”,色彩鲜艳,造型喜庆。
  在当地每年农历二月二火把李庙会上,手工匠人们都会提前赶制出一大批泥人到庙会上售卖,这一天来赶集的人们一般都要买几个泥娃娃回家。对此,人们习惯称为“拴娃娃”。
  惠民泥塑种类繁多,从农家人物到神佛仙道,从戏曲故事到当代时尚,都被艺人们收纳进来。像胖娃娃、小媳妇、小女婿、小县官、小老虎,这些形象都是儿童化和拟人化的表达,充满了童趣,憨态可掬、朴拙可爱。“手捏戏文”是把戏曲故事用泥塑给凝固下来,这样《天仙配》《梁祝》《苏三起解》等经典戏就能走进老百姓的炕头。特别受孩子们欢迎的奥运福娃,在2008年进入了传承人张凯创作视野。
  惠民泥塑制作过程包括滤土、和泥、捶泥、捏塑、印模、整修、打底、开脸、彩绘等十几道工序。就地取材,河南张村的泥塑用土是黄河淤积的红胶泥。艺人们将杂质少的红胶泥挖出来晾干、轧碎、过滤、筛选,浸水以后胶合成泥,然后掺入适量细麻刀或棉絮。在平整的石板上反复捶打后,就摔出了熟泥——胶泥不粘石板并有很强的柔韧性。
  单说给人物开脸画眉的笔法就有8种:柳叶眉、卧蚕眉、散眉、八字眉、剑眉、寿眉、扫帚眉。色彩上首先要简单质朴,“头色不过三,身色勿过四”。同时,追求火爆艳丽,讲究“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白得净”,还说“红配黄,喜煞她娘。”
  女艺人杜增香的mini泥塑很时尚
  冰墩墩、雪融融、灰太狼、熊出没、小猪佩奇、唐僧师徒、非遗肖像……
  眼前,惠民泥塑女艺人杜增香的泥娃娃很时尚很可爱,小巧灵动,惟妙惟肖,将最潮的玩偶形象融入泥土的陶冶中,凭借童心率真走红了网络,获得了订单。
  杜增香是个“80后”,6岁开始捏泥人,在泥塑传承中成长。她爱说爱笑,喜欢在传统的泥人技术基础上结合现代元素。
  “现在学泥塑的年轻人不多,我做的泥人面向孩子们,也是希望他们参与进来。现在有很多小朋友跟我学,收了不少徒弟呢!”杜增香说。
  杜增香说,小时候她喜爱的就是小鸡、小狗、小哨子等可爱形象。不知不觉中,她把课本上、电视上、网络上的形象用泥塑再次演绎。在一次次的摸索中,逐渐摸准了市场的节奏。她的“小作品”,mini泥塑因为小巧灵活,方便携带、赠送,很受市场欢迎。如“逢考必过”“旗开得胜”等蕴含美好寓意产品,更是她的得意之作。
  到今天,杜增香设计的mini版泥塑已有100多种,并随着市场需求变化而不断推陈出新。
  这些年,由于制作泥塑费时费力,难卖个好价钱,很多老一辈泥塑艺人不得不改行。年轻一代更嫌工作辛苦,工薪低,不愿接棒。“泥塑制作看起来简单,但没个三五年很难出师。要想学到手,就得长年累月地下功夫。”杜增香说。在张凯、杜增香等手艺人看来,作为传承500多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惠民泥塑需要注入新因子,才能迎来新的春天。
  除去创作作品,杜增香经常走进校园课堂,近距离为学生展示惠民泥塑技艺。孩子们能够研学制作,让非遗文化的种子在心中扎根。杜增香的创作题材取材于课本、神话故事、人物卡通,以夸张、生动的造型拓宽了惠民泥塑的发展格局。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