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清廉宰相李愚
侯玉杰
  李愚(866-935),字子晦,无棣县人,出生于唐朝末年的动荡时期,经历了唐朝、后梁、后唐三个朝代,成名于唐朝,到后唐时官至宰相。李愚以清廉、耿直、文学闻名,虽高居相位,仍家徒四壁。二十四史中的《新五代史》记载,“愚有疾,明宗遣宦官视之,见其败氈敝席,四壁萧然,明宗嗟叹,命以供帐物赐之。”
  少年才俊
  李愚出身于儒学世家,在父亲的严教之下,他少年时代就志向高远,学习刻苦,通读经史。因为仰慕春秋时期齐国宰相晏婴,为自己取名晏平,并以此自勉。他举止端庄,为人谨慎寡言,有神童之称,其文章有韩愈、柳宗元的风格。
  唐朝末年,沧州节度使卢彦威闻说李愚贤德,曾请他担任安陵县主簿,即今德州市城区一带。因为母亲去世,他辞去官差,回家守孝。状元杨赞禹对李愚的才能极为欣赏,称他将来必定官至宰辅。光化初年(898年),李愚赴长安准备参加科举考试求取功名。此时的唐王朝,宦官作乱、军阀割据,正常的社会秩序被打破,李愚被迫滞留在蒲州、华州一带。
  光化三年(900年),控制着唐朝政权的宦官刘季述等人将昭宗幽禁起来,密谋废黜唐昭宗,拥立年幼的皇太子为皇帝,独揽大权,正在华阴县客游的李愚闻讯,致书华州刺史韩建劝说他出兵拥戴皇上,以立功勋,其言辞颇为动情和流畅。韩建赏识李愚的才华,极力挽留他在自己身边,却不肯出兵解救皇帝。虽然李愚十分穷困,却毅然离去。在前往洛阳避难的途中,他听说唐卫公李德裕的孙子李道古在平泉便去投奔。他严于律己,自食其力,绝不给别人添麻烦。
  904年,在朱温(朱全忠)的逼迫下,唐朝政府迁都洛阳,改元天祐,李愚也随后到洛阳。906年,即大唐王朝灭亡的前一年,他考取进士,来年再考取博学宏词科,摘取了科举考试最高级别的桂冠,被授职河南府参军。907年,朱温废除李唐王朝,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梁,史称后梁,改元开平,定都汴州。朱温杀戮清流官员,李愚也避难回到渤海闲居,与本宗族的李延光交往密切,李延光十分钦佩李愚的才华和气节。
  乱世宰相
  在整个的后梁朱温时代,李愚一直处于隐居状态。913年,朱友贞即帝位,史称末帝。朱友贞非常重视儒学饱读之士,李延光也被请进宫廷担任侍讲,专门向皇帝讲授学问,李延光数次向末帝推荐李愚。末帝召见后,非常高兴,封李愚为左拾遗,不久封为崇政院直学士。
  在朝廷中,李愚深得末帝的信任,经常参与决策。他以正直立身,从来不避权贵。因此,李愚几次违背皇帝的旨意,被贬为膳部员外郎,再被贬为司勋员外郎,很快又被外贬为许州、邓州观察判官。
  李愚在京城任职时,慈州举人张砺对他非常敬重。后来,张砺投奔晋王李存勖,得到重用。他常在人面前赞扬李愚正直、刚毅的气节,称赞他的《仲尼遇》《颜回寿》等文章,因而,李愚在社会上的名声大振。923年,李存勖灭梁,建立唐,史称后唐,定都洛阳,改元同光。李愚被召入京城,后唐的大臣早熟悉了李愚的名字,都对他以礼相待,立即推荐为主客郎中,不几个月的时间就被加封为翰林学士,来年,再加知制诰。
  同光三年(925年),李愚任都统判官,参与军机,随魏王李继岌征蜀。朝臣们议论纷纷,认为蜀道艰险,不宜进攻。将军郭崇韬向李愚咨询后依计进行,前军到达固镇,缴获十五万斛军粮,郭崇韬大喜,对李愚说:“公料事如神,我军大事可成。”进攻蜀国过程中的文书、战报都由李愚起草,蜀亡,因功晋升中书舍人。不久,李愚担任知贡举,主持科举考试,再升任兵部侍郎。长兴二年(931年),升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上柱国,成为宰相。
  书生意气
  李愚身处乱世,官至辅弼大臣,其书生本色从未改变。
  李愚生活十分俭朴,从来不治田宅家产,被封为宰相后,仍然借住在馆驿中。有一次,李愚得病,后唐明宗皇帝派宦官前去探视问候,见到他只有破败的毯子和旧席子,四壁空空,回去后如实汇报了所见。唐明宗听了很感动,说:“宰相的薪俸不少了,而他竟然如此贫困,可见是个清官。”下诏赏赐了李愚一些生活用品。
  后唐明宗皇帝时期,秦王李从荣掌握兵权,横行无忌,朝中大臣无人敢言。李愚性格刚正,常言国事,却没有附和者。秦王怀恨在心,上奏明宗,李愚因此被贬为门下侍郎平章事兼吏部尚书,监修国史,修成《创业功臣传》三十卷。
  长兴四年(933年),唐明宗病逝,他的儿子李从厚继位,是为闵帝,闵帝加封李愚为左仆射。不久,潞王李从珂起兵,杀死闵帝,自立皇帝,是为废帝又称末帝,改元清泰。清泰元年(934年),李愚被加封为特进、太微宫使、宏文馆大学士,仍为门下侍郎平章事,依旧是宰相。
  935年,李愚患病,数次向皇上请求辞职回乡,不允,病逝于任上,享年70岁。
  文化使者
  李愚是儒学大家,特别重视文字的传播。鉴于历史上的书籍辗转传抄,错误太多,为正本清源,长兴二年(931年),李愚首倡雕版印刷典籍。其墓志记载:“公以周孔之教,皇王前规,传写既多,纰缪必甚,遂奏取《石经》本,命通儒并注校勘,尽除讹舛,靡不精详。仍命百司,各写《六典》,人存政举,道不虚行。仍命工人雕诸印板,非唯广其儒道,实亦迈彼前修。”
  李愚首倡雕版印刷儒家典籍并得以最终完成,对普及中华文化和保护中华典籍居功至伟,堪当中华文明的使者。
  作者单位:中共滨州市委党史研究院(滨州市地方史志研究院)
  原文采自《滨州百名历史人物》,略有修改。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