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之巅对面就是乌云顶。
隔着瞿塘峡,隔着一江碧绿的春水,三峡之巅在东,乌云顶在西。前者是赤甲山的制高点,后者是白盐山的最高处。
乌云顶虽默默无闻,但三峡之巅却是大名鼎鼎,屡屡登上央视各个频道,借着高邻之光,乌云顶也多次走进全国人民的视线里。许多人认为落日余晖下带着金边黑黢黢的圆锥状山体就是三峡之巅,实则不然,其实那是站在桃子山(三峡之巅在当地俗称桃子山)山顶拍下的乌云顶。在央视记者的长枪短炮里,近处红叶如火,下面绿绸涌动,乌云顶伫立对面,上空时而白云苍狗、时而乌云压山尖,或许这就是乌云顶名字的来源吧。
贪恋着“一日游”价格便宜,周末小伙伴们就向着永乐镇丰收村进发了。一路无话,在行进盘桓曲折山路近一个小时后,前方再也没有宽阔的柏油马路可供车行驶,旅游大巴也就停在了山顶停车场。一下车,好客的山风吹来,我禁不住不停地摩挲着裸露的双臂,以此来抵抗那穿越表皮钻入肌肉里的阵阵凉意。
我在前一天还是做过出门准备的,无雨、艳阳高照的情形下可以带着雨伞遮阳。那时,已是4月末,19至30摄氏度的温度区间,到达目的地应是上午9时左右,终于可以不穿令人束缚的外套了,一件半截袖衬衫足矣。我上算下算、左算右算,却唯独忽略了“海拔”这个要素对温度和湿度的影响,自己也只能自作自受了。由此以小推大,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一切算计显得那样渺小和无助,“跳梁小丑”怎能阻挡得了历史滚滚向前的巨大车轮,顺应和保护大自然是永远的大势所趋。
爬过泰山、崂山,上过三峡之巅,下过小寨天坑。相比之下,登乌云顶这十几分钟的山路那就算是小儿科了,一会儿顶峰观景平台就出现在众人眼前。咦?对面就是三峡之巅了,怎么看不到歪歪可爱的桃子嘴呢?“我们是站立在桃子山的正对面,当然看不到了。”一位当地游客热心地给予了解答,“只有站在桃子山的北面或南面,才能看清楚桃子嘴。”“再者,乌云顶海拔1400多米,三峡之巅最高处不过1388米,不要小瞧这细微的几十米高度差,足以让我们站在此地俯视桃子山,再加上几千米的空间距离,看不到桃子嘴也属正常。”我也把预习的知识及时拿出来晾晒:“站在桃山南北两个方向低处仰视,桃子山的形象才会更加逼真。”
导游说,时间还很充足,大家伙儿还可以到另一处观景平台游览。伙伴们就沿着向下的栈道出发了,目标虽位于东南方,但道路却是右转左转螺旋下行。栈道消失后,一段几十米的原始山路出现在脚下,大家扶着山石、抓着树枝小心翼翼地避开崖壁、躲着水坑行走,生怕一不小心就会摔出个四脚朝天、衣裤尽湿的尴尬之象。“晴天是走人的小路,雨天恐怕这里就是雨水下泄的通道。可见,人和自然是可以和谐共生的,不必非斗得你死我活!”观察之后,我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感慨,同行之人纷纷投来赞许的目光,同时各张脸上也写满了问号,“这个家伙是干什么的?怎么像林妹妹那样多愁善感呢!”
第二处观景平台距离桃子山更近一些,站在上面几乎可以直上直下地俯视长江了。
面北而望,满目苍翠的陡峭斜坡中有一处断壁格外显眼,光秃秃的悬崖如刀削斧劈般地直立存在,岩白土红黛色穿插其中,在周遭一片绿色的衬托下,尤其显得风景独特,仿佛一只色彩斑斓的凤凰飞入一群灰蒙蒙的土鸡中,形成鲜明的对比。
联想起瞿塘峡夔门、小寨天坑、旱夔门,再加上乌云顶看到的这一处崖壁,整齐划一、直上直下是他们的共性,究其原因恐怕都是碳酸盐岩石在明水或者暗水的侵蚀下形成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吧。身体左转180度向下瞭望,瞿塘峡南出口西边,一条大河迈着沉稳的步伐缓缓走来,很明显这不是长江的干流,而是一条支流,是什么河呢?那位热心哥又来解释了——这是大溪河。
记忆在脑海里立即苏醒,当地一位文学前辈曾在他的作品里多次提及到这条河,因为这是生他养他的故乡,所以也饱含热情屡次歌颂赞美过她。大溪河主源头是风景秀丽的九盘河,在鹤峰乡两河口处新民河又汇入其中,三峡水库未建成时,两河口至长江这一段河水呈黑色,故大溪河又名“黛溪河”。
“瞿塘峡东南方就是巫峡吧,怎么看着不够险峻、不够奇特呢?”“错了,那不是巫峡。”热心哥不愧再次解说起来:“那只是一段江面,既不属于瞿塘峡,也不属于巫峡。长江再东流五六千米后到达巫山县城,从县城以东的大宁河开始,才是巫峡的起点哩!”以前脑海中三峡是一峡连着一峡、中间毫无缝隙连接的错误观点此时立即被纠正了过来。
视线从远处拉回,当我仔细观察瞿塘峡下游出口风光时,神经突然像被电了一下,“快看,长江南岸那里像不像一处缩小版的都江堰啊!”“真是来。”两位伙伴同时惊呼起来:“狭长的分水鱼嘴,南边是内江,北边是外江,我们不用再去都江堰了,看这个就顶了。”“那可不行,抽空还是到真的都江堰感受一下为好,这是不能代替的。”
自己毕竟教过十余年的初中历史,眼前的景观只是形似而神不似,因为它缺少两个重要的组成部件:没有宝瓶口,也就无法实现灌溉长江南岸大山背后农田的目的;缺少飞沙堰,也就无法实现旱季保住水位雨季实现分流的目的,所谓的内江只是一滩死水而不是活水。
说实在的,当同伴组织乌云顶一日游报名时,我的内心还是有些抵触的,因为奉节著名景点里没它的名字,故乡和当地的文友们也没有谁推介过到这里旅游。可当实地游览之后,我还是感觉收获满满的。一处不“著名”的景点,换个角度观察、变个方向思考,再与著名的景物多作横向或者纵向的联系,那就能实现“无声处听惊雷”的美妙效果,如,三峡之巅的确很美,但永远看不到小都江堰的景观,因为角度、方向都不对,只有亲自登上乌云顶,向东南方下望,才会具体感受到那类似李冰父子修建著名水利工程的缩小版景观。
带着这种美好的情绪,再去游览简略的文峰塔,参观普通的长凼村农业博物馆,虽然现实与内心所想形成了鲜明的落差,但一切都不那么重要了,最后农家乐丰盛的午餐让我彻底放飞了愉悦的心情,可以说,今天同样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