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罗军韩俊亮任宵李默李前军
这是一份跨越山海的爱。
滨州到祁连,相隔近2000公里,海拔相差3000多米。
7月18日至20日,跨越山海“舆”心灵相约——滨州采访团走进青海省海北州祁连县进行采访。3天时间里,记者深入当地企业、乡村、学校、医院、农牧民培训中心、图书馆等地,用文字、影像记录下了过去3年间滨州市第三批援青干部人才团结带领当地干部群众撸起袖子一起加油干所取得的可喜成果,体会着“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实干凝聚人心、海拔更是标准”的工作理念,感受着滨州援青跨越山海,在祁连山下结下的深情厚谊。
援建项目落地是援青的“重头戏”。3年来,滨州市第三批援青干部人才持续打造看得见、摸得着、叫得响、能共享的援建项目,提升当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3年来,12个山东援建项目接连实施,总投资10719万元。
卓尔山风景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雪山、丹霞地貌、草原、天然牧场、油菜花田等美不胜收。山东援建的“飞行小镇”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就位于卓尔山风景区的八宝镇麻拉河村,投资650万元帮助祁连发展“体育+旅游”产业,先后建成现代化游客服务中心、规范化停车场以及长约400米的攀山木制栈道,有效提升了“飞行小镇”的旅游接待能力,为当地产业发展、集体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加强对祁连山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山东援建投资1000万元实施祁连山国家公园(祁连片区)核心区生态移民安置建设项目,把生活在核心区的32户牧民迁移了出来。项目总建筑面积3815平方米,移民搬入新居后,饮水、用电、供暖等得到有效保障,生活条件大幅提升,彻底解决了此前的安居难题。
滨州援青工作组申请651万元专项资金,为海北州第三高级中学建设了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的体育馆,目前项目已竣工。馆内暖气设施将在今年冬季正式运行。“以前学校没有室内体育馆,一到冬天气温特别低的时候,室外活动无法开展,非常感谢滨州援建者为我们建了室内体育馆,以后无论多冷,学生们都有地方进行体育活动了。”该校校长马清说。
祁连县图书馆位于祁连县城黄金地段,项目总投资1500万元,全部使用山东援建资金,3层总建筑面积3481平方米,是一座集收藏、借阅、交流、休闲于一体的公共文化设施。该馆馆长韩廷辛介绍,图书馆免费向社会开放,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有力促进了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民族团结进步。在获评“省级职工书屋”的基础上,目前该图书馆正在申报“国家级职工书屋”。
祁连县拥有丰富的旅游、畜牧等资源,此前受基础设施、宣传推介等多种因素制约,这些“冷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3年来,滨州市第三批援青干部人才千方百计发挥鲁青两地各自优势,在产业协作上做文章,积极推动利用“冷资源”发展起“热经济”。
小拉洞峡旅游景区项目是山东援建招引项目。该项目将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崖壁酒店、滑雪场等基础设施,发展滑雪、跳伞、飞行等旅游项目。另外,景区内还有丰富的鱼化石资源。对此,山东援建投资500万元用于建设化石研学馆。项目完工后,该景区将拓展起“旅游+体育+研学”多元产业格局,有效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同时为当地农牧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与项目援建、产业协作相比,“智力帮扶”滋养的是当地可持续发展的“造血”能力。
3年来,祁连县所有中小学全部与滨州有关学校签订结对帮扶协议。滨州市共派出援青教师4批29人,并在援青教师中开展“六个一”活动,即每名援青教师至少上一堂公开示范课,至少带一名新入职徒弟,至少帮扶一名困难家庭学生,至少开展一次送教上门,在《海北教育》或其他教育刊物上发表一篇文章,为当地教育发展提一次建议。
祁连山交通不便,距离西宁等大城市路途遥远,当地人看病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为提升当地医疗水平,滨州市共派出4批“组团医疗”专家44人,结合祁连县卫生医疗状况,创新实施了“三个一”工程,即每名援青医疗专家带动一个科室专业发展、培养一名骨干医师、培养一名骨干护士。根据科室专业发展情况、学员学习需求,带教专家制订学习培训计划,量化培训、教学标准,切实提升带教质量,3年来共传帮带医护人员49名。
鉴于祁连高原常见病、多发病发病情况,滨州援建者协调设备和医疗资源,打造当地重点专科,先后成立滨祁肛肠微创诊疗中心、眼科诊疗中心、盆底康复中心、消化内镜诊疗中心以及远程影像会诊中心五大诊疗中心,诊治当地多发病;积极推广应用妇科腹腔镜、宫腔镜、高流量鼻导管吸氧术等70余项新技术,促进医院诊疗水平整体提升。3年来,在援青医疗专家的帮助下,祁连县医院门诊量激增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