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滨州网滨州讯(通讯员韩昊天报道)眼下,正值玉米抽穗授粉关键期,在山东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航天玉米培育基地,一丛丛玉米穗正铆足了劲,努力钻出苞叶等待授粉。园区航天玉米培育项目负责人卢振宇正在组织工人有序开展玉米自交、杂交试验工作。
“玉米授粉看起来是一项并不复杂的工作,但是过程中但凡稍有懈怠,就会导致试验数据出现偏差。整个授粉过程最重要的工作就在于抢抓短暂的授粉窗口期,以及试验数据的记录,我们要区分好自交和杂交,要区分各品系玉米之间的性状特点,保证各个组合授粉工作的准确性。”卢振宇说。
山东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立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职能定位,与“航天育种”结缘,以“耐盐碱作物良种培育创新”为发展主线,广泛积聚航天育种科研资源,填补了滨州市航天育种领域空白。2021年,园区将自主培育的20份(共600粒,约230克)玉米种子样本,交由航天中心,于北京时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在巡天揽月90余个日夜后,于9月17日13时34分,随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着陆回收,2022年1月4日回归园区。
“传统的良种培育从筛选到初试再到最终审定大约需要8—10年的时间,耗时长、见效慢,在农业生产亟需提质增效的大环境大背景下,已无法与滨州农业大市的发展需求相匹配。相较于传统的育种模式,运用太空环境进行诱变试验,可以实现育种周期由8年缩短至4年左右,较之杂交育种缩短周期近一倍。园区坚持以种业创新为引领,突出科技在农业产业里中流砥柱的作用,加快成果转化进程,全力推动航天育种技术成果在盐碱地上落地生根。”滨州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产业现代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健介绍说。
近年来,山东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聚力开辟航天育种创新赛道,着力破除与滨州农业大市发展需求不相称的农业生产瓶颈,力争打造区域耐盐碱作物种质培育和现代高效农业技术创新高地,实现弯道超车。强转化推广,促示范带动,积极融入国家种业振兴行动,对接区域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