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用爱点燃希望
“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庄艳让175名困境学子圆梦大学、86名重症患者重获新生、92人重获光明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高壮
  近日,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表彰大会在京举行。大会表彰了397名“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198个“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其中,来自滨州市红十字会的庄艳获评“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
  庄艳,多年来一直从事赈灾救济工作,主要包括备灾救灾、人道救助、救护培训、造血干细胞捐献、遗体角膜捐献和器官捐献等。
  借助媒体力量,让175名困境学子圆梦大学
  工作原因,每年7月庄艳都会收到许多困境高三学子的求助。这些学子品学兼优,但因为家庭突遭变故等原因,难以凑足上大学的各种费用。然而,上大学是这些孩子改变命运的最佳出路,也是家庭摆脱困境的最大希望。在这个节骨眼上如果能帮一把,他们个人和家庭的命运将截然不同。
  可是援助他们的费用怎么来呢?庄艳首先想到的是动员企业。但一家一家的动员企业,不仅时间精力达不到,促成合作的希望也很渺茫。
  怎么找爱心人士来帮助这些困境学子实现大学梦呢?庄艳的脑海里想了十几个方案,但随后又被一一否定。最后,她整理了孩子们的高考故事和家庭情况,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联系了滨州电视台,希望借助媒体力量,动员全社会来帮助这些学子圆梦。
  电视台的相关负责人在跟庄艳交谈后,当即决定和市红十字会联手,一起创办一个救助栏目。经过多次研究、磋商,2018年7月5日,全省第一个大型公益救助栏目——《情暖滨州》开播了。孩子们的故事通过媒体传播出去,感动了很多人,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圆梦大学的队伍中来。
  从第一期救助1名学子,第二期救助55名,第三期救助63名,到第四期救助56名。四年时间,在市红十字会和滨州电视台的共同努力下,175名困境学子圆梦大学。在他们的持续努力下,《情暖滨州》成为具有滨州特色,集募捐、救助、传播为一体的大型公益救助栏目。栏目开播5年来,共募集款物769.9万元,为576名困难群众雪中送炭。
  如今,庄艳收到的求助少了,但她每年都能收到受助学子的感谢信。受助学子纷纷委托她向救助他们的爱心人士传递感恩之情。
  考取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证,填补滨州行业空白
  除了援助困难群众,庄艳还有一项特殊的工作职责——一名特殊的“邮差”!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她送达的除了爱心,还有一份沉甸甸的生命礼物——人体组织和器官。
  “器官捐献”这份来自生命尽头的馈赠,是许多家庭重生的希望。2010年,我国正式启动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这一职业随之产生。然而,一直到2014年,在滨州,这个职业都是空白,这意味着滨州不能开展器官捐献工作。那一年,庄艳暗下决心,考取了协调员证。
  有了证件,只是这项工作的开始。而开始这份工作不久,庄艳就遇到了一例眼角膜捐献。赶赴医院之前,她在内心反复设想和练习——见到家属该怎么说,发生误会冲突要怎么紧急应对……
  但是,当她真的来到太平间时,所有的准备工作都被眼前的场景打败了:寂静而压抑的空间里,一位憔悴的女士跪在停尸台旁低头抽泣,旁边躺着的是她的母亲。如今,母女二人已经阴阳两隔,多少温馨的画面只能成为过往和回忆。那是她第一次体会到无声比哭天抢地更令人心痛。
  那一刻,庄艳忽然意识到,此时女儿的悲伤,是再多提前准备的语言和宽慰都无法缓解的。捐献工作,首先要面对的是死亡。然而骨肉相连,捐献方要接受亲人去世后,还要在遗体上挨一刀,得承受多大的痛苦、下多大的决心啊。
  2015年6月,一名捐献者达到临捐状态,器官获取手术定于凌晨两点。庄艳告诉记者,那是她第一次独立见证器官捐献。前半夜,她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脑海里反复推演:从哪个角度看手术现场,才能避开看到血淋淋的器官;手术结束后,她要怎样把捐献者的遗体送到太平间……想到这些,她只觉得头皮发麻,后背一阵凉气,甚至有些后悔考取协调员证。
  医院里,她作为现场唯一的女士,独自来到手术层。漆黑悠长的走廊,只有尽头一间亮着灯。庄艳眼一闭,低着头,几乎是一口气冲进了手术室。
  2小时后,手术结束,庄艳拖着一身疲惫走出大楼。捐献者的母亲走了过来,对她嘶哑地说:“姑娘,谢谢你陪他走完这最后一程。”看着老人佝偻的身影,满是皱纹的脸上写满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伤,庄艳再也忍不住泪水,情绪彻底崩溃。
  时刻面对死亡,随时准备被召唤,抢在捐献者心脏停跳之前赶到手术室;在死生之间辗转奔波,沉浸在悲痛中难以自拔,庄艳心里始终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是,这是一份在希望与绝望、生与死之间架起桥梁,重塑生命的工作,咬紧牙关,她扛了下来。
  让86名重症患者重获新生、92人重获光明
  器官获取手术一般安排在晚上,手术结束接近凌晨三四点,这时候,庄艳总是先回单位把工作干完,等到天亮再回家。就连怀孕期间,她也不得不挺着大肚子走进停尸房。
  庄艳是个青岛姑娘,因为工作忙,难得有时间回老家探望。好几次,她在青岛探亲时,接到滨州的电话。手术不等人,来不及和家人说再见,庄艳就马不停蹄地往滨州赶。
  做了妈妈后,深更半夜说走就走,孩子小,哭着要妈妈,庄艳也不得不把孩子扔给老人。庄艳说,她有时也会对家人深感愧疚,克服困难的心时而会动摇。可每一次亲自见证着可爱可敬的滨州人的付出,她都会被感动,产生了克服困难的无穷力量。
  2016年7月,61岁的共产党员李承勇戴着老花镜和氧气管,一笔一画地在遗体捐献申请表上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因为癌症晚期,老人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决定把遗体贡献给国家的科研事业,把眼角膜捐给需要的人。给他办理完登记手续,庄艳看见老人家庄重地紧握右拳,几乎用尽全身的力气喊出一句:“中国共产党万岁!”这一幕,令庄艳终生难忘。
  庄艳说:“李承勇老人在生命的最后尽头做出这样的选择,让我看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理想和信念。只要坚定信念,跟党走,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对人民负好责、为人民服好务,我就会有使不完的劲儿,就会感受到巨大的生命价值。”
  从事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工作的8年中,庄艳见证了逝去的人将角膜、肝脏、肾脏等器官留给了重症患者,也经历了热血青年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血液病患者的生命。因为这份爱的送达,86名重症患者重获新生、92人重获光明。
  庄艳说,她已经记不清被感动过多少次。温暖和力量催生出奋进和成长,肩负期待和使命,而她这个“邮差”也会继续奔跑!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