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中科系“金凤”缘何集群入巢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刘清春通讯员马珂刘柳张朋
  编者按:今年8月1日,国科天骥公司A轮融资发布、中信建投资本产投合作暨首批3个项目落地签约仪式、奇点控股产投合作暨首批3个无人机项目落地签约仪式在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这是继7月6日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魏桥创业集团、软银资本与重庆小电天体合作建设新能源交通装备产业园项目之后,不到一个月时间又集中签约合作2家投资机构、落地6个高科技项目。为深入解读这些好项目背后的改革逻辑,滨州日报特推出专题报道:“科技引领,聚起产学研的‘一团火’;资本赋能,播撒高精尖的‘满天星’”,分为上下两篇来解析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更高水平富强滨州建设中迈出的新步伐。
  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何能在短时间内招引这么多高精尖项目?
  分析原因,一是形势所迫,不得不然;二是条件充分,乘势而上。
  近年来,随着发展不断深入,作为主城区的一部分,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空间资源不断压缩,生态、环保压力不断增大,传统资源型招商的路子已经走不通,拼土地、拼人力、拼优惠,“割肉献血”、大规模让利,低端恶性竞争,无疑是饮鸩止渴。同时,受全球宏观经济环境和疫情影响,传统的上门招商、展会招商、机构招商也难以取得良好效果,地方政府急需转换招商思路、突破招商瓶颈,探索更务实有效、事半功倍的招商新模式。
  从企业层面来看,魏桥创业集团在进行转型探索,提出要从创业魏桥向创新魏桥、科技魏桥、绿色魏桥转变。魏桥创业集团在与中国科学院及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积极对接中发现,中科院的研发成果亟须对接国民经济发展的主战场,而魏桥创业集团实体经济实力雄厚,也亟须科技创新成果赋能,在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上做增量。
  一拍即合!2019年8月31日,魏桥创业集团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信信托合作,投资85亿元建设了魏桥国科(滨州)科技园,其中包含一所国内一流的应用型工科大学和聚焦国家科技攻关技术的研究院。魏桥国科坚持以国家创新战略需求为导向,以重大科技任务攻关和解决产业科技创新需求为建设主线,按照“双型”城市建设要求,开展前沿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和核心系统研发,同时大力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经过两年快速建设,科技园已基本建成、起势见效,成为滨州科技人才聚集的新高地。与中科院合作的超高精细光刻胶项目、铝基复合材料项目等纷纷投产,为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联手魏桥创业集团,与中国科学院这样的“科研国家队”、与中信集团这样的“资本龙头”合作蹚出了路子。
  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大后方”,为项目提供政策支持、要素保障、全流程保姆式服务,保障项目快速建设。同时为后续引进项目预留充足土地空间,今年新建32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作为产业化基地,探索成立政府引导基金,有针对性地创新出台了“柔性引才”政策,积极联系上下游配套产业等。
  而魏桥创业集团作为“前哨站”,在科技、资本两个方向双管齐下、双向发力:一方面对接中科院、国科大、清华、北大等高等院校院所,发挥产业、资金、平台优势,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成立了总规模100亿元的魏桥科创基金用于引进孵化培育新项目,其中一期8亿元已全部用于科技成果产业转化。另一方面对接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等地区的资本头部企业,利用他们的项目库资源、渠道资源,挖掘出前景好、成长性高、符合产业发展的优质项目到滨州落地。
  科创引领、资本赋能,双引擎、双动能的政企合作模式,真正实现了在滨州聚起产学研的“一团火”,播撒高精尖的“满天星”。
  让我们走进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魏桥创业集团与中科院合作的多个项目,看看中科系“金凤”如何集群入巢滨州?
  聚焦“国之大者”,超高精细光刻胶的试生产已成为滨州科创的耀眼火炬
  去年4月底,有个爆炸性的新闻——光刻胶滨州生产园区试生产,它引发了全国关注,其报道被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网、今日头条、新浪、网易、腾讯、凤凰网等转载400余次,一时间让滨州成为科技界、金融界、产业界讨论的高频词汇。而近日,国科天骥公司A轮融资发布仪式又在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举办,又一次引发关注热潮,为何?
  因为它是“国之大者”!
  众所周知,新冠疫情、国际形势导致供应链破坏,引起了全球芯片危机。芯片是电子产品和汽车、家电的核心部件,缺个螺丝钉不算事,但没了芯片,汽车上不了路,轮船下不了海。早在2018年,芯片就超过了原油,成为第一进口商品大类,而我国就是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费市场。美国正是抓住了芯片技术来卡脖子。
  (下转第四版)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