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就业结构持续优化 劳动报酬大幅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滨州就业工作综述
    2012—2021年滨州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李淑霞通讯员傅靖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党的十八大以来,滨州市委、市政府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加快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实现就业收入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十年间,就业形势总体向好,就业结构持续优化,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劳动者工资水平不断提高,人民财富总量不断增加。
  全力以赴稳就业、保就业,就业形势总体稳中向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不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全力以赴稳就业、保就业,努力做好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建好社会稳定的“压舱石”。我市就业总量发展平稳,新增就业超越预期,单位就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
  积极应对新时代人口结构变化形势,我市就业总体规模维持稳定,全社会就业总量减少速度逐渐放缓,新增就业累计实现新高度。2021年,滨州市全社会就业人员210.45万人,占常住人口53.6%,比2012年减少33.45万人,同比下降13.7%。十年来,滨州市新增城镇就业累计达50.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由2.7%下降到2.3%。
  随着市场主体蓬勃发展,用工形式呈现多样化、复杂化变化特点,人员类型结构不断优化。2021年,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数42.2万人,比2012年减少0.77万人。其中,在岗职工39.05万人,比2012年减少2万人,下降5.0%。劳务派遣1.7万人,比2012年增加1.1万人,增长1.8倍。其他从业人员1.4万人,比2012年增加0.3万人,增长21.4%。
  就业人员在产业中的分配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持续增强,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2012年,全市就业人员在第一、二、三次产业比例为33.4:38.5:28.1。随着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就业人员从第一产业大量转移到第二、三产业。2021年,全市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员结构为26.8:35.9:37.3。十年间,第一、二产业就业比重分别下降6.6个、2.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9.2个百分点。
  注重内涵扩大再生产,劳动者效率和财富总量不断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式的外延扩大再生产向内涵扩大再生产方式转变,劳动者财富总量快速增加,全员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经济可持续性不断增强。
  十年间,我市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人民日益得到实惠。2012年以来,滨州市地区生产总值由1987.73亿元增长到2872.11亿元,年均增长4.5%。2021年,滨州市住户存款余额2273.35亿元,比2012年增加1562.2亿元,增长2.2倍。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我市着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单位就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迈上新台阶。2021年,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370.1亿元,同比增加8.0亿元,增长4.8%;比2012年增加202.3亿元,增长1.2倍。其中,在岗职工劳动报酬总额为352.2亿元,比2012年增长1.2倍;劳务派遣劳动报酬总额为9.8亿元,比2012年增长2.6倍;其他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达到8.1亿元,比2012年增长1.8倍。
  我市聚焦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员劳动生产率稳步提升。2021年,全员劳动生产率13.65万元/人,同比增长14.2%;比2012年增加7.13万元/人,增长1.1倍。
  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实现“翻一番”,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突破“八万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经济社会稳步健康发展,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实现“翻一番”,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突破“八万元”大关,人民生活安居乐业。
  我市在经济社会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显著增强的基础上,统筹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突破四万元、两万元大关。2021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374元,同比增长8.9%。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566元,同比增长7.7%,比2012年增加15756元,增长6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539元,同比增长11.0%,比2012年增加10492元,增长1.05倍。
  劳动者就业质量进一步改善,工资水平提升明显。2021年,我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86504元,同比增长9.2%;比2012年增加46485元,增长1.2倍。其中,在岗职工平均工资87500元,同比增长9.1%,比2012增长1.2倍;其他从业人员平均工资57293元,比2012年增长1.3倍。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