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京博,一家民企的科创实践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 张卫建 刘飞 通讯员 李乐韩国泰邵硕
  N1N,一头撬动高校一头连接产业
  京博控股集团的前身,是一家校办工厂。也许从那时起,“学校”两个字就已经注入了京博的基因。
  1995年,马韵升来到京博,提出“校企一家”的理念。自此,“校”与“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也没有分离。
  如今的京博,已发展成为稳居中国500强、山东民企10强的现代企业集团,人们惊喜地发现,京博,越来越有“高校”的影子。
  博兴县吕艺镇,吕剧艺术的发源地。
  与镇政府直线距离不足千米,林木青葱,绿水相绕,京博N1N学训生活区就位于这里,每天都有众多来自国内外著名高校的大学师生进进出出。
  早晨,来自东南大学的研一学生邵振宇在餐厅吃完饭后,与同学们一起,等着京博的免费班车一起去往“课堂”。
  这里的住宿条件和就餐环境舒适优雅,甚至还要高于学校的标准,但“课堂”与学校大不一样:京博的车间、厂房、业务场景与高校学科进行有机融合,让学生们“沉浸式”地了解到真实的生产工艺,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扎根到实践中进行检验。
  作为一名化学工程专业的在读硕士研究生,邵振宇来京博石化化工D车间进行学训,身着工装的他,深刻感受到了京博这所“学校”的不同。
  “以前总是说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企业是使人才大放光彩之地,来到京博N1N教学实训与科研转化基地之后,我对这种说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学校重认知教育,企业是重实践教育,在企业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这些生产问题就好比在学校你的测试与考试,考试和测试有容错率,而在企业中的生产,是不允许出错的。”邵振宇说。
  三个月的学训即将结束,邵振宇收获颇丰,“作为新时代的化工人,能够来京博参与实际工艺流程生产,对我今后从事石化行业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今年1月,当时还在大连理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读研一的董轩奇第一次来到京博。
  “这么庞大的产业集团,各项业务在各子公司间正常运转,这让学工商管理的我印象深刻,当时就确定了论文方向,并期待有机会回到这里能有更大的收获。”
  5个月后,董轩奇再次来到京博,开启了他的学训之旅。“N1N像学校,但更像一座24小时营业的学术交流中心。在课题实践过程中,我接触到了很多京博的老师、员工和全国其他高校的同学,在实操和交流中,给我未来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灵感和自省,而这些,将使我在未来不断突破自身壁垒。”董轩奇说,“感谢京博。”
  到目前为止,京博N1N教学实训与科研转化基地已有来自全国百余所高校的7000余名在校生在此学训、生活,其中包括清华、北大这样的全国顶尖学府本科、硕博研究生和国外名校学生。
  京博,顶层设计的基层探索
  什么是N1N?
  “N1N的全称是京博N1N教学实训与科研转化基地。”京博N1N融创院副院长王雪介绍,“第一个N是顶天的N,指成为N所高校、科研院所的教学实训与科研转化基地,第二个N是立地的N,指促进社会N个产业共融、共创、共享、共赢,中间的1指的是一个平台,也就是京博的产业平台。”(下转第二版)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