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京博,一家民企的科创实践
(上接第一版)  
王雪介绍,京博控股集团起源于校办工厂,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和立德树人的教育基因。基于对国家教育的情怀,京博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马韵升提出了基于政府、高校、企业、行业、社会协同推进发展的京博N1N产教融合模式。
  京博N1N产教融合模式向上联融N个高校、科研院所,围绕“共建学训场景、共创学训课程、共育复合型人才”,多层次实施产教共育,全方位开展科研共创,多维度推动校企交流,宽领域激励创新研发,构筑起坚实人力智力支撑,促进社会N个产业共融、共创、共享、共赢。
  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师生在京博N1N首期学训结束后,院长周建成表示有四大收获:提升了眼界格局,日后需瞄准国家重大需求产业开展研究;学习到公司严格的管理制度和人才成长方针;培养了接受岗位、忠于职守的职场精神;从此刻开始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
  为客户生产满意商品,为社会培养有益人才。
  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原校长张清杰对京博N1N模式评价道:“京博N1N模式开辟了先河,只要坚持做下去,对中国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社会发展都会产生深远影响。武汉理工大学要成为第一个‘N’中非常重要的学校之一,要把这件事放到学校的十年战略中去推进实施。”
  去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联合发布首批63家“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名单,京博成功入选,并成为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合作单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双百计划”优秀案例单位。在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公共实训基地绩效评价中,京博荣获第一名。
  京博为什么要打造N1N平台?N1N模式又会为京博带来什么?
  “首先明确一点,京博N1N产教融合并不仅仅属于京博,高校、科研院所在京博平台孵化、转化的产业成果,全社会都可以用。”京博N1N融创院副院长、京博控股集团技术开发中心总经理刘振学说。
  “京博扎根滨州,立足滨州,打造N1N,建设‘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联融政府、高校、行业、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等各方资源,力出一孔突破产业发展关键技术,攻克‘卡脖子’难题。截至目前,京博已有多项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具备国内外先进水平。为什么这么拼?除了京博要自身发展,要引领发展,为未来布局,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源自京博的家国情怀和回报社会的愿望。”刘振学说。
  去年底,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印发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的通知,要求顶层设计,基层探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着力破除阻碍要素自主有序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提高要素协同配置效率,以综合改革试点为牵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
  京博N1N产教融合模式实现了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衔接,“四链贯通”,为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这条路径能走多远?未来有多宽广?京博正在摸索。
  探索,绝非一蹴而就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马韵升更希望看到用京博力量能够推动社会经济向着高质量发展,发挥好有担当企业的带头模范作用。
  产业报国,服务社会是京博的企业责任。
  一家民营企业,设立行业内科技奖,用于表彰全国范围内的行业佼佼者,3年来累计发放奖金1140余万元。有这种格局和觉悟的,放眼全国,寥若晨星。
  为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创新积极性,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提升国家自有技术创新能力,鼓励和表彰行业优秀人才,京博联合中国化学会设立“京博科技奖”。
  自2019年奖项设立以来,姚建年、郭东明等60余名院士以及1000余位高校校级、院级领导参与组织、提名、评选等活动,参与申报的985和211高校分别达到90%和80%,评选出以刘中民院士为代表的269位获奖者。京博科技奖参评专家代表了国际一流水平,获奖学者的工作得到普遍赞誉。
  2021年两院院士增选,共有149人当选。其中,京博科技奖-化学化工与材料京博优秀博士论文奖获奖导师中有3位当选。
  “我们希望以‘京博科技奖’为载体,助力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不断深入产学研联融发展,促进科技教育与行业需求、经济建设紧密结合,推动科技、教育、经济共同发展,为我国化学化工、新材料行业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提供支持,为国家贡献京博力量。”马韵升说。
  回顾30多年的发展历程,京博走出了一条校企一家产教融合内涵式发展道路。
  2000年,京博成立技术开发中心,首次将技术开发纳入集团发展层面;2003年,京博获批全省首批省级技术创新中心;2008年,京博首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落地;2011年,在京博迎来建厂20周年之际,京博研究院正式成立,完善的研发体系在京博搭建完成。
  载体建设是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到实处的有效抓手,一个好的载体才能使科学技术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近年来,京博先后在北京、上海、深圳、西安、济南等地部署建设了13个科创中心,与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共建一批面向产业发展的现代研究院和技术中心,实现辐射全国的科研布局。
  2011年,京博与大连理工大学联手,开展在石化、新能源等方面合作,这是京博首度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2017年,京博提出实施“1520”工程,即与15所核心院校、20所中心院校,在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扎实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目前,京博已与国内外68家高校、科研机构开展科研项目合作300余项。
  从人才招引到教育培训体系建设、从科研与共育平台搭建到京博N1N教学实训与科研转化基地建设、从推进校企合作“1520”工程到京博“N1N”校企融创体系建设,京博N1N校企联融发展体系日臻完善成熟。
  京博,到底是什么
  创新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科技创新,已经深深融入京博的骨子里、血脉里。
  在京博企业发展史馆内,在两面墙上,张贴的全是京博的专利证书。
  2021年,京博在科研方面投入达到10.21亿元,公司技术人员占比接近10%,累计申请相关专利近2000项。未来30年,京博计划研发投入总额达到500亿元。
  京博坚持自主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一个个“卡脖子”难题被攻克。
  京博控股集团子公司京博中聚,是目前省内唯一一家生产丁基橡胶产品的企业。目前,该企业被列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项目的15万吨/年溴化丁基橡胶装置正式投产,并获评山东省自主创新应用示范项目。该企业是国内唯一同时具备双浆液工艺和聚合物直接溶解工艺2套生产技术的企业,其生产的溴化丁基橡胶可广泛应用于医疗大健康领域和高性能轮胎领域。
  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应用,市场是检验技术的试金石。京博坚持市场导向,一个个技术成果被转化应用。
  在年底即将通车的沾临高速,京博自主研发的耐久性高模量沥青已在示范路段实现商业化应用。在山东沂蒙抽水蓄能电站,由京博研发的水工沥青已广泛应用,企业由此成为该行业首家具备工程应用业绩的民营企业。
  京博通过构建产学研价值链,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集成与转化基地,在全国布局孵化服务社会、引领行业、科技创新驱动的新产业项目,让高校人才资源、技术资源实现价值最大化。
  “创新是企业发展进步的驱动力,是企业寻找生机和出路的必要条件。”马韵升说。
  当前,我国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期,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通过科创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推动中国制造业从世界制造业价值链的中低端迈向中高端。
  “其实企业都知道科创的重要性,大家也都想做,但为什么有的做着做着就做不下去了?答案是:费时费力费钱!”刘振学说,“按常规,一个项目,五年基础,十年成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十年磨一剑’。企业做科创,很难,必须有强有力的支撑,无论是财力、人力还是物力,需要决策,需要定力,需要恒心。”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科创,又何尝不是百年大计。
  “京博未来发展要立足于为社会创造价值,企业价值在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国民经济主战场、保障人民生产、生命健康,在于能为社会、产业、国家、民族阶段性作了哪些贡献。”马韵升说。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