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滨州网通讯员卢艳王鹏飞
青岛市是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中心和港口城市,但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青岛人,几乎都有关于缺水的记忆。在滨州市档案馆1984年的一份馆藏档案《关于兴建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的报告》中,这样记载了当年青岛缺水的状况:“青岛自六十年代末期以来,供水一直十分紧张。为解决青岛供水急需,已搞了四次大的应急工程,耗资一亿八千万元,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至今仍然是我国北方最严重缺水的城市之一。”
跨流域长距离调水解青岛之渴
直到1979年,邓小平同志视察青岛期间,发现了青岛的用水难问题,并先后两次谈到青岛供水问题。如何解决,出路何在?由于青岛及其周边地区缺水,只能跨流域长距离引水。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黄河的径流与青岛市附近河流的径流丰枯的同步性差,引水的保证率高,因此跨流域从黄河调水到青岛,可从根本上解决青岛市区长期供水紧张的局面。据1984年《关于兴建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的报告》中记载:1982年1月,国家城建总局在青岛召开“青岛市水资源研究讨论会”分析论证了各种供水方案。同年9月,国家计委、经委、水电部和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联合派出调查组,听取了汇报,进行了实地查勘,确认引用黄河水是解决青岛供水问题的主要途径,国家已正式列入“六五”计划前期工作项目……1984年7月,中央领导同志在山东视察黄河,要求发扬引滦精神,两年完成向青岛送水。
1985年10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计委正式批准兴建引黄济青工程。同年11月,省政府决定成立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指挥部(简称:省指)。1986年3月,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指挥部惠民分部及其办公室成立。4月15日,引黄济青这项远距离调水工程,在位于胶县境内的桃源河畔拉开帷幕。
打渔张为青岛发展注入“水动力”
从滨州市博兴县打渔张引黄闸至青岛白沙水厂,全长290公里,途经滨州、东营、潍坊、青岛4市的10个县(市、区)。该工程自1986年4月开工,同年7月,引黄济青惠民分指挥部办公室成立并开始工作。同年10月20日,博兴县指挥部成立。至1989年11月25日正式向青岛供水。
引黄济青工程在滨州市境内以博兴县打渔张引黄闸为渠首,途经乔庄、蔡寨、庞家、陈户、博兴镇、寨郝、闫坊、店子8乡镇。据博兴县档案馆馆藏档案《关于引黄济青工作情况的总结报告》中记载:引黄济青工程在博兴县境内共43.385公里,由高低输沙渠、沉沙池、输水河组成,占地11000余亩,涉及到博兴8个乡镇45个村。
1989年8月22日18时,低输沙渠开始试通水,没有出现渗水、管涌、脱坡和沉陷现象。9月24日,沿沙地出口闸放水,省、地、县领导一起观看放水情况。这次放水为博兴种麦提供了丰沛水源,广大干部群众无不欢欣鼓舞。1989年11月23日,原惠民地区、博兴县引黄济青工程表彰大会在博兴县人民影院举行。原山东省委书记姜春云、省长赵志浩等领导以及省指、各市地县领导参加了盛大的通水典礼;国务院发来贺电,李鹏亲笔题词:“造福于人民的工程”。
1989年11月25日,引黄济青工程竣工,正式向青岛送水。须臾间,黄河水已经哺育了青岛这个蓬勃发展的城市33年之久。33年来,清清的黄河水,从滨州市博兴县打渔张引黄闸,流经253公里输水河道、跨越4个市(地)、10个市(县),4座泵站、36座倒虹、81座涵闸、2座渡槽,送入棘洪滩水库,又经22公里暗渠送入白沙河新水厂,使黄河水源源不断地送往青岛市区,流进千家万户。
引黄济青改扩建工程
引黄济青工程是由国务院批准开工建设的国家“七五”期间重点工程,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省规模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主要是为解决青岛市及工程沿途城市用水并兼顾农业用水、生态补水而投资兴建的,它的成功送水,让青岛缓解了缺水之痛。
经过30多年的调水运行,引黄济青工程整体进入老化期,渠道、泵站、水库以及机电设备等均不同程度存在安全隐患,输水效率降低,输水能力下降,已不能满足设计输水要求。省政府决定实施引黄济青改扩建工程,并于2012年批复初步设计。工程批复立项以后,适逢胶东地区遭遇持续干旱,引黄济青改扩建工程在保证胶东地区用水安全的前提下相继实施。2021年12月16日,省水利厅在济南召开山东省引黄济青改扩建工程竣工验收会议。工程竣工验收后,工作重点由建设和运行并重转入运行和管理阶段,恢复原有输水能力,承担引黄和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向潍坊、青岛、烟台、威海等城市的供水任务。
多年来,引黄济青工程不仅让青岛缺水的状况得到解决,也为沿线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解决缺水地区的人畜用水提供了重要的水源保证,为青岛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黄金之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