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新华社《半月谈》聚焦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员“三包三联”工作经验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记者刘清春通讯员王聪报道)近日,新华社《半月谈》2022年第19期以《把组织链嵌入产业链》为题刊载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员“三包三联”工作经验。
  原文如下:
  把组织链嵌入产业链
  针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经营主体散、企业诉求多、产业链条长的客观现实,山东省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滨州经开区”)开展党员“三包三联”全员服务,让全区党员干部围绕企业、人才需求逐类提供帮扶,让组织链嵌入产业链,变“求我办事”为“我要服务”,为有为政府服务有效市场谋划路径。
  选好人,做好事
  “招财引智是政府重点工作,各地纷纷出台新政,比如‘保姆式’服务。提出口号不难,可谁来服务、如何保障、能否落地,需要系统规划。”滨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滨州经开区党工委书记马俊昀说,“用最可靠的人组建最有力的队伍,党员干部无疑是最佳选择。”
  由此,滨州经开区将全区1200多名党员组织起来,对不同级别干部赋予不同职责,开展“三包三联”党员全员服务行动,即党工委、管委会班子成员包纳税前10名企业,联系服务10名省级以上人才;27名单位主要负责人包27家规模以上企业、联系27名市级以上人才;1179名党员包1179个市场主体、联系1179名本地人才,确保党员服务无缝隙、全覆盖。
  结合党员“三包三联”的“一对一”优质服务,滨州经开区锻造形成投资服务链、极简审批链、发展生态链、法治监管链、配套产业链“五条链条”,立足项目和企业实际需求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引智能力。以去年成立的黄河数字经济产业园为例,该产业园现已集聚企业244家。
  建体系,强能力
  体系建立起来,如何提升服务能力,必须找到实际问题。滨州经开区开展五轮遍访,党员干部“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赢得企业认可。
  针对不同行业解决党建服务不优、引领作用不强、群众满意度不高等问题。滨州经开区分门别类建设党建品牌,如国企“红色引擎”、非公企业“智造红盟”、商圈“红耀尚品”、市场“红色菜篮”等。
  不仅如此,滨州经开区还通过首问负责、联动破题等机制为群众排忧解难。该区已为企业解决防汛排涝、电力保障等问题280余个,办理人才就业补贴、协助子女入学530余项,16家企业的贷款融资、设施配套、项目签约等重点难点工作全部解决。
  今年上半年,全区惠企惠才政策基本兑现,229项高精尖科技成果转化落地,7名行业领军人才和510名大学生在此落户。
  一股绳、三家亲
  滨州经开区党员“三包三联”精准服务,是从助危助困的被动之举成为主动应变的有益实践。马俊昀表示,借助“三包三联”活动,通过资源共享、信息互证实现有效服务、精准对接,从而改变了原有“主观服务-被动接受-互不讨好”的尴尬管理状态,为“双向互动”提供条件。
  一是就党政部门而言。通过“三包三联”实现政府助力企业生产经营、产业升级的深度融合,让组织建设“一竿子插到底”。尤其针对不同领域的特色实际,滨州经开区“望闻问切、靶向会诊”,构建起国家级经开区全领域党建过程管控机制,提升服务能力。
  二是就服务企业而言。企业在接受服务中增加了对党政部门的信任感和满意度。在此基础上,滨州经开区实行“项目和企业全生命周期”优质服务,帮助企业加强交流、畅通信息,引导企业凭借良好信用赢得贷款和税收优惠,从而“以信增信”“以信授信”“以信养信”,为健康发展指明方向。
  三是就金融和中介机构而言。在政府与企业之间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落实中央金融普惠政策,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双丰收创造条件。
  滨州经开区以“便企之心”建“惠企高地”,目前已取得良好成效。今年上半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速和占比、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及增速全市第一。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