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科创之光闪耀“智者智城”
  (上接第一版)
  滨州愉悦家纺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纳纤膜口罩,厚度只有100微米,纤维细度更是只有300纳米,相当于人头发丝的1%。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愉悦家纺的纳纤膜防护口罩、抗病毒防护套服、家纺用品等产品悉数亮相,为中国冰雪健儿扬威赛场保驾护航。
  产业升级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作为铝业行业发展的“排头兵”,山东打造世界级高端铝业基地的主阵地、核心区和先行区,滨州将创新与绿色作为铝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追求。通过轻量化转型,我市铝产业彻底摆脱原来“利薄如纸”的卖原料模式,实现从规模经营向价值效益的整体攀升,中高端铝制品占比由2019年的35%提升到2021年的65.2%,被科技部认定为全国唯一的高端铝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科技创新是与时间的赛跑。滨州企业家以超强的开放姿态与魄力,向顶尖科研院所借势借力,跑出协同创新加速度,不断抢抓发展新机遇、塑造竞争新优势。
  从西王特钢以股权换技术打造创新驱动、引智转型的“西王模式”,魏桥国科研究院在全国首创“产学研金服用”模式,到滨化集团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合作共建滨化中央研究院……十余年间,我市39家企事业单位与“科研国家队”中科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书写不同寻常的“科创传奇”。滨州担当中国产学研创新“试验田”,持续擦亮“智者智城”城市名片。
  重视科创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统计数据显示,滨州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从2012年的51.66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00.35亿元,增幅达94.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达到64.93%,居全省第1位。
  科创为滨州企业插上腾飞之翼。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从2012年的56家增至2021年的392家,增长了7倍。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数量从2018年的154家增长至2021年的736家,年均增长125.97%。截至目前,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1016家,比上年增长38.04%,增幅居全省第1位。
  产教深度融合、深化“引育留用”,打造区域人才集聚高地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
  8月9日至11日,第十届职业教育与城市发展高层对话会的召开,吸引全国各地近300名职业教育领域专家学者、业界精英相聚滨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宋永祥在会上表示,“双型”城市改革与实践,是滨州落实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具体路径,是滨州城市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必由之路。
  滨州坚持产教融合“赋智”,全力打通技能人才供需两端,打造了“入学即入岗、毕业即就业、专业即产业”“三即”职业教育模式,把专业建在产业上、把校园办在企业里、把人才留在事业中。目前,1000多家企业与各类院校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校企合作,全市职业院校专业产业匹配度超75%,每年向企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超过2万人,全市产业工人超过70万人。
  教育链对接产业链,滨州探索出“院系+研发中心+产业园”的“魏桥模式”、“N1N”校企联融的“京博模式”以及“康养+研创+制造+职教”的“愉悦模式”等成熟成型的产教融合模式。作为全国首个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试点城市,我市各类学校办学层次和教学水平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并全力争创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
  人才聚,则城市兴。滨州市委、市政府始终将人才摆在全市发展的战略位置,实施百名高端专家、千名硕博士、万名大学生进滨州“三进”工程,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打造“智者智城”人才发展体系。实施“硕博优选计划”,连续3年发出滨州“求贤令”,市县912个岗位虚位求贤,870名优秀硕博士筑梦滨州;通过创新重大技术项目“揭榜挂帅”机制,滨州面向全球发布企业核心技术需求66项,29个项目成功揭榜,揭榜金额1725万元。
  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奔跑的滨州散发着令人瞩目的魅力,持续优化的“引育留用”惠才政策育成“梧桐林”引得“金凤栖”。三年多来,全市引进高端专家440余人,本科以上大学生4万余人,实现了人才“净流出”到“净流入”的转变,加快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性人才集聚新高地。
  “双型”城市打通了一条科创、教育、人才、产业等要素自由流动、优化配置的通道。如今的滨州,科学家、实业家、金融家、教育家握指成拳,锁定科创、发力科创、聚势科创,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正在转化为跨越发展的“最大增量”。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