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1893-1988),原名焕鼎,字寿铭,后又取字漱溟,是元朝皇族后裔。他是中国现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被称为一代宗师,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的美誉。梁漱溟一生和邹平有很深的渊源,他的妻子病逝在这里,邹平城黄山南麓的苍松翠柏之中有他的墓地,这里碑刻林立,风景如画,已经成为著名的风景名胜地。
梁漱溟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出身名门,祖籍广西桂林,曾祖考取进士后,做了直隶正定的知县,梁家便移居北京。他的祖父做过知州。他的父亲梁济是光绪年间的举人,做过几年京官。其祖母、母亲都出生仕宦、书香门第,均能诗文。他6岁启蒙读书,上了四所小学。受父亲开明思想的影响,他接受的是新式教育。他所入的京西小学堂是京师第一个洋学堂,既学中文又学英文。
1906年,梁漱溟小学毕业,入“顺天中学堂”学习。“顺天中学堂”是北京地区最早的新式中学之一。梁漱溟在顺天中学堂的时间较长,直到1911年他中学毕业。中学时代对梁漱溟的一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学学习期间,他崇信康有为、梁启超的改良主义思想。1911年中学毕业前,他又倾心革命,参加了同盟会。1913年,他热衷于社会主义,著有《社会主义粹言》小册子,宣传废除私有财产制。随后,他开始潜心于佛学研究,1914年,他在《正谊》杂志发表《谈佛》。1916年,他在《东方杂志》发表《究元决疑论》,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1917年,他欲出家未果,被蔡元培聘请到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哲学,又陆续开设了唯识哲学、儒家哲学等课程。他讲课深入浅出,见解精到,很受学生欢迎,与胡适、马舒伦并称,随即出版了《印度哲学概论》和《唯识述义》。1918年,他的父亲自尽,对他影响很大,他开始转回对儒家学说的研究。1919年,北京爆发“五四运动”,他关注的重点转向东方哲学,特别是孔孟思想,开始写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并到处讲演,至1921年正式出版发行。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出版后,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一年之内就连续再版了5次,梁漱溟本人也因此成了现代中国著名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和新儒学的开启者。该书是梁漱溟的成名之作,也是其新儒学思想形成的标志。1923年,他在北京大学开设“孔家思想史”课程。1924年,他辞去北京大学教授职务,到山东菏泽办高中。梁漱溟主张着眼于生活的教育,这是他开始深入社会基层,把儒家学说与现代学校制度相结合的初步尝试,重在实践自己的教育理论与教育设想,办学不到半年就被迫中止。返回后,他在北京各高校讲授《人心与人生》。
1928年,梁漱溟到南京晓庄师范参观访问,随即担任广东省立第一中学校长,依靠旧交李济深,提出了解决中国问题的乡村自治理论和设想,并进行人员培训。1929年,依靠军阀韩复榘,他在河南辉县创办村治学院,担任教务长。1931年,受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邀请,梁漱溟到山东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划定邹平为实验区,先担任研究部主任,再担任院长。
在从事乡村建设实验的同时,梁漱溟还完成了《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乡村建设理论》和《答乡村建设批判》等著作的写作。1938年初,他曾只身前往延安与中共领导人毛泽东会谈。1939年,他与沈钧儒、黄炎培等人发起组织“统一建国同志会”。1941年该会改组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梁漱溟担任中央常务委员,并代表民盟赴香港创办《光明报》,作为民盟的宣传喉舌。1946年,他担任民盟秘书长,参加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并代表民盟参与国共两党的和谈。国共两党和谈破裂,他回到北碚写作《中国文化要义》并于1949年出版发行。1949年起,他担任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梁漱溟是1949年后留在大陆的极少数拒绝对自己以前的思想作检讨的老一辈学者之一,因此遭到一系列的批判。1953年9月,他在政协常委扩大会议上的发言,受到毛泽东的批评。“文化大革命”中,梁漱溟被抄家、批斗。1972年,全国掀起“批林批孔运动”,他却公开表态,强调自己不批孔,又遭到批判。但他没有停止对“人活着为了什么”和“中国向何处去”的思考,写了不少的文章和著作,其中最能体现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的是《人心与人生》和《东方学术概观》两书。1979年,梁漱溟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后来再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并担任中国孔子研究会顾问、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等职。90多岁高龄时,他仍著文和演讲,继续宣传他的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思想。
梁漱溟在城市出生成长,却长期研究乡村工作;他一生致力于研究儒家学说和中国传统文化,是著名的儒家学者,却念念不忘佛家生活。他一生不断追求解决的两个问题:一是人生问题,即人活着为什么;二是中国问题,即中国向何处去。
梁漱溟认为,资本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都是照搬的国外经验,都不符合中国国情,他想出的救中国的办法是乡村建设道路。他的乡村建设理论是建立在他对中国国情研究的基础之上的。所谓中国国情就是“伦理本位、职业分途”。他认为,必须从乡村入手,以教育手段来改造中国社会,创造一种新的社会制度。
梁漱溟提出改造社会的三大策略:第一,必须从农村入手;第二,必须以教育为手段;第三,必须走合作化道路。乡村建设运动的主旨就是八个字:“团体组织,科学技术”。
怀着理想,1931年初,梁漱溟率领着他的研究人马来到山东邹平。1931年6月,“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在邹平正式成立,梁漱溟担任研究部主任。
前两年,梁漱溟主要做了调查研究、宣传发动等基础工作。第一,举办乡村教师讲习班。第二,举办农产品展览会。第三,进行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第四,创办乡农学校。第五,培养和延聘人才。经过两年的紧张筹备,梁漱溟在邹平聚集了大批人才,老百姓也接受了他的乡村建设理论。1932年12月国民党中央召开全国内政会议,通过了县政改革方案、地方自治改革案等。1933年7月,山东省政府确立邹平和菏泽为县政改革实验县,两个实验县隶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为推进改革实验,1933年10月,梁漱溟担任院长并一度担任邹平实验县县长。在邹平,研究院实际上行使了行政管理职能。梁漱溟大刀阔斧地进行他的改革实验。主要进行了县政改革、经济改革、基层组织改革,但最终宣告失败!
1988年6月23日,梁漱溟在北京病逝,享年95岁,遗嘱葬于邹平。
作者单位:中共滨州市委党史研究院(滨州市地方史志研究院)
原文采自《滨州百名历史人物》,略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