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若虚,原名史宝玺,字尊一,1918年2月出生在今阳信县洋湖乡洋湖街的一个较富裕的农家。1924年在本村小学学习,1931年考入阳信县第四国民学校,当年秋转入岱北公学。1933年秋,史若虚以会考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进入惠民县城里的山东省立第四中学。1934年在校组织剧团,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接触了左翼文化刊物。1936年毕业后逃婚至济南,考入省立济南师范学校。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为宣传抗日,被推选为校“济星话剧团”副团长,在济南近郊为国民党军队演出,年底,随剧团到开封。1938年剧团解散,遂参加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战地服务团话剧团,任戏剧组长,后到国民党第三十一师宣传队。1938年夏,借口去汉口治病离队,到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再转延安陕北公学句邑分校学习,1939年1月入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深造,接受马列主义教育。1939年6月调入抗日军政大学文艺工作团,随抗大总校活动于晋察冀边区与晋东南地区,在太行山上宣传抗日。1941年8月出任文艺工作团旧剧指导。1942年11月任八路军政治部前线剧团宣传股长,从事戏剧、曲艺创作和演出。
史若虚通音律善表演,他工程派青衣,又精于曲艺,戏曲艺术造诣颇深。他曾在《孔雀东南飞》中饰刘兰芝,唱腔逶迤婉转,余味无穷,颇为动听。他演唱的京韵大鼓《大西厢》与吕班的白圈大鼓、苗培时的西河大鼓齐名。曾参加京剧《贺后骂殿》《打渔杀家》《四郎探母》的演出。他还创作了京剧现代戏《荡家恨》、京剧历史剧《亡宋鉴》、歌剧《参军曲》、快板剧《放哨》、鼓词《三勇士推船渡江》《飞夺泸定桥》《南京狗打架》等,激发了抗日军民的斗志。在纪念抗日军政大学建校5周年活动中,《亡宋鉴》获优秀奖,他被评为“模范干事”,获得校长奖励。在为庆祝抗战胜利演出全本《法门寺》中,成功饰演贾桂,受到行家好评。
1946年,史若虚调任晋冀鲁豫边区邯郸剧院剧务主任,翌年到邯郸民众教育馆任股长、副馆长。194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4月任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旧剧处干事,负责接管四维戏剧学校和筹建中国戏曲学校。
1950年1月,新中国第一所戏曲学校中国戏曲学校建立,史若虚任教务长,10月任党支部书记,1953年任副校长。在校长田汉支持下,史若虚着手建立新的戏曲艺术教育体制和教学体系,废除封建师徒制、包身制和打骂体罚等制度,建立了一支具有较高政治觉悟和较强教学能力的戏曲师资队伍。戏校先后聘请王瑶卿、肖长华、刘喜奎、侯喜瑞、姜妙香、谭小培、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郝寿臣等名角到戏校任教,实施“以政治为基础,以艺术教育为主体”和“普遍培养、因材施教,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学方针。在办学实践中,他总结出了以“坚持以传统戏砸基础;坚持成品教学与基本训练相结合,以成品教学为主;坚持课堂教学和演出实践相结合,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行因材施教,坚持普遍培养与重点提高相结合;坚持选择优秀教学剧目,树立健康的舞台风格”的原则和方法。史若虚对老一辈艺术家谦虚尊重,事师礼,委重任。对各流派的教师一视同仁,无门户之见,新老教师称他“既是领导又是同志,还是朋友”。他时刻关心学生的思想和学习进步,凡学生考试、排练、实习、演出,他必亲身督导。他对全校数百名学生的姓名及所学的戏种和派别与成绩都了如指掌。因而,学生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咱们的老校长!”
史若虚不但勤于育才,而且还善于选才、辨才,培养出了刘秀荣、杨秋玲、刘长瑜、张春孝、叶少兰、李维康、耿其昌、李长春、陈和平等一批优秀人才。此间,史若虚还与他人合作改编过京剧《碧波潭》《四川白毛女》《卖水》等剧本,并参与《新白兔记》《白蛇传》《卖水》等剧目的唱腔设计,发表一系列论述戏曲教育的文章。
史若虚深谙“名师出高徒”,他聘请名师不遗余力。在当时各个方面都不足的条件下,他按每人每月大体相当于100元的报酬,折合小米按时送到教师家中。每人一辆包月人力车,按照课时按时接送老师,并安排老师参加政治学习和社会活动,大大激发了老师们的工作热情。早在民国初年,与梅兰芳齐名的演员刘喜奎蔑视权贵,为逃避军阀们的纠缠、迫害,在北京隐居了30年。1950年秋天,史若虚在东城一个陋巷里找到了这位老艺人。史若虚考虑到老艺人脱离舞台时间太久,任教有困难,就聘请他担任学校艺术委员,按特邀教授待遇,把这位老艺人从陋巷接到新居,终其晚年。此事在首都戏曲界引起强烈反响,同时也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赞扬。
1970年5月至1973年10月,他被迫离开戏校去天津警备区农场劳动,而他仍坚持在劳动之余拟定戏校未来的招生计划。1978年1月恢复工作,出任中共戏校领导小组组长。1980年1月,任中共中国戏曲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他主持学院大专班的招生工作,选调了张君秋、尚长春等到学院任教,又以戏校学生为基础成立了学院实验剧团并兼任团长。1982年,史若虚把自己多年来在报刊上发表的戏曲教育文章汇成《史若虚戏曲教育论文集》,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1983年7月,史若虚心脏病突发,在北京逝世,享年65岁。
作者单位:中共滨州市委党史研究院(滨州市地方史志研究院)
原文采自《滨州百名历史人物》,略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