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版
发布日期: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
三河湖镇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滨州网记者郭刚通讯员胡德民
  2022年,滨城区三河湖镇将乡村振兴作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坚持高标准谋划、高质量推进,统筹谋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主要布局,实施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特色种植抢占农业发展新高地
  实施韭菜地标保护工程。整合500万中央扶持资金和676万扶贫资金,在李潮岗村建设占地180亩的无土栽培韭菜种植项目,打造“优质有机韭菜”产业园区,目前,该项目正在加紧施工,预计12月底完成主体建设,年底前产出第一茬优质有机韭菜。
  建设滨城区首家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中心。投资560万元,建设滨城区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中心,经济化解决秸秆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同时提高农业附加收入。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中心年处理秸秆10万吨,带动周边群众100人就业,农业废弃物亩均增值达300元,年可实现助农增收1000万元。
  优化完善“1+21+X”集体经济增收模式。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探索集体经济增收新路径,占地300亩的高效葡萄基地今年进入丰产期,收获葡萄80吨,总收入180余万元,实现了村集体、群众双增收。
  探索土地托管,推进共同富裕。强化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服务职能,创新“一社六部”发展模式,依托供销社为农服务中心,对农户土地进行全托管,提供从粮食播种到颗粒归仓的全流程专业化生产服务。截至目前,全镇41个村的3.3万亩土地参与其中,小麦、玉米两季亩增产180斤,全镇累计增收540万斤,增加产值810万元,群众二次就业增收5000元以上。
  打造后托管时代“三小三大”小专精特色民生产业。面对土地全托管解放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党支部引领创新产业发展业态,小昆虫大循环,推进“虫谷”凤凰虫餐厨垃圾全域生态处理项目,探索开展“企业+农户”黄粉虫养殖增收模式,带动周边群众在昆虫养殖中户年均获益15000元。小鱼钩大民生,扩大“乐钓人渔具生产基地”建设规模,布局完善全镇辐射网点,解决土地全托管下的劳动力二次就业增收,月人均增收2000元。
  乡村旅游打造农旅发展新业态
  三河湖镇结合自身农业文化底蕴丰厚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探索出一条现代农业与休闲旅游业共同发展的新模式。该镇沿徒骇河沿线规划了12平方公里的示范区,以田园综合体为载体,对美丽乡村沿线和徒骇河主题公园进行提档升级,打造出省级文明村3个、市级文明村17个、区级文明村47个。
  小王渔庄深挖渔文化资源,连续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建设“渔庄小王·逐梦田园”旅游项目,被评为中国首届乡村旅游模范村。目前农家院、渔家客栈、乡村大舞台、明清古渡码头、元宝湖等投入运营。此外,精品民宿、小戏院恢复工程正在计划实施。
  高标准推进湿地修复保护。湿地修复保护工程占地18.14公顷,总投资385.4万元,通过生态护岸工程将湿地公园打造成具有鲁北水乡地域特色的生态观光点,成为市民近郊旅游的好去处。全面提升美丽乡村片区。
  融合720万元专项资金,建设以郭口、高湾为中心的“2+3+5”美丽乡村片区,打造“归园田居”式美丽乡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通过示范、带动、引领村民调整种植结构,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收入。以小王村全省旅游景区化村庄为模板,将王素先村、王立平村、李潮岗村打造为景区化村庄片区,打造新型近郊旅游示范区。
  乡村产业激活全域发展新动能
  今年5月至11月,位于三河湖镇鑫湖农庄的高端优质葡萄智慧大棚内,每天都会吸引游客前来参观采摘。智慧农业大棚的亮点主要在于“智慧”。大棚使用新技术聚乙烯薄膜,阳光可以均匀洒在每一棵植株上,实现农作物增产、增效、提质,有效避免过度使用水肥造成土壤板结、地力下降、环境恶化、农产品安全无保障等一系列问题。病虫害生物防治,基本实现零农药,绿色、健康、无公害,采摘后可直接食用,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农业耕种方式。
  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三河湖镇积极推动农业由增产向提质转变,全力培育农业新动能。该镇大力发展强筋小麦等高品质品种5万余亩,成为中裕麦业优质强筋小麦生产基地;通过持续调整,全镇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上万亩,重点打造了5个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其中龙王庙韭菜拱棚2400余座,大营刘村韭菜拱棚126座。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