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版
发布日期:
滨州司法36项工作在全国或全省首推和创新
市司法局不断擦亮全国首批、全省首个“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金字招牌,2022年获评“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先进集体”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罗军通讯员孟海洋
  “政府给我处理得太快、太及时了,真是太感谢了!”年近七旬的张老汉由于电动车罚款问题申请了行政复议,市司法局三分钟完成受理,第一时间电话告知市级相关部门传递文书并出具答复,第一时间组成临时3人审理小组进行审理,半小时审理完成,立即通知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到场调解和解,让张老汉感受到了司法为民的滨州速度。
  “法者,治之端也。”执政兴国,离不开法治支撑;社会发展,离不开法治护航;百姓福祉,离不开法治保障。近年来,滨州市司法局围绕全面依法治国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在优化法治环境、行政复议体制改革、行政执法监督、构建大调解大普法工作格局等方面,践行法治为民,不断改革创新,努力当好新时代法治建设“排头兵”。
  在不断擦亮全国首批、全省首个“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金招牌”的基础上,2022年6月,滨州市司法局获评“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先进集体”。
  法治政府“强起来”——36项工作在全国或全省首推和创新
  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市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必须率先突破。滨州围绕着这一目标,一直在创新领跑,目前36项工作在全国或全省首推和创新。
  瞄准领导干部这个“关键群体”,在全国首推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守(普)法、考法、述法“五法并举”。2020年起,每年组织全市4.6万余名国家公职人员,分行业、分部门、分系统完成在线学法考法,将示范引领作用发挥到位。
  从政府决策入手,在山东首推政府常务会议议题法制全审核,首个出台《政府合同管理办法》,年均审查市政府重大行政决策、规范性文件、常务会议议题、重大合同协议等600余件,实现政府合同“全流程”规范管理。
  基层是重点。滨州率先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镇街法治建设工作的意见》,市县乡三级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实现全覆盖。
  政府犯了错,也要及时改正。滨州在山东率先建立行政复议“负面清单”制度,所有案件全部网上办理,实行“简案快办”“繁案精办”“要案慎办”,复议后败诉率全省最低,近三年市政府复议后应诉案件全部胜诉。同时,健全行政应诉出庭、出声、出智、出解“四出”机制,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和法院生效行政裁判履行率连续多年保持100%。
  2022年,我市7个县市区全面完成行政复议服务中心高标准升级改造,全部实现面积300平方米以上,全省首家实现行政复议服务中心全覆盖;受理案件1002件,比去年提高55.11%;惠及企业120余家;市委市政府领导专项批示6次;制发建议书意见书30余份;印发宣传卡页30余万张;国家、省、市层面宣传滨州复议工作60余篇。
  今年以来,滨州市围绕如何强化法治督察,在山东第一个建立“纪法协同”机制,创新性将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纳入党委巡察,指导各县市区全部开展法治建设党委巡察工作。
  改革创新的目的在于为发展创造丰沃的“土壤”。2020年,滨州创造性制定全国首部地方工程建设项目并联审批立法——《滨州市工程建设项目并联审批管理规定》。规定实施后,项目单位原来必经的12个环节压缩为4个环节即可完成,原有的83个审批事项申请表单压缩为4个,表单信息要素由2114个压缩为1213个,压减率约42.6%,申报材料由564个压减为186个,大幅压缩了行政成本和审批时限,降低了企业的办事成本。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涉企执法是法治化营商环境中的重要一环。我市先后出台《滨州市涉企行政执法备案管理办法》《滨州市涉企行政执法备案管理实施细则》,进一步优化涉企执法备案程序,压减涉企执法数量,给执法部门戴上“紧箍”,让涉企执法不再“任性”。涉企执法备案制度实施以来,全市各级行政执法部门共备案涉企执法计划127个,除上级安排的临时性执法检查和投诉举报案件外,执法部门均按照备案计划进行执法检查。
  2020年以来,全市公布执法正面清单3批次,对130家企业免除现场执法检查。不罚、轻罚清单公布以来,全市共作出不罚、轻罚案件6950起,惠及市场主体1567个,减免涉案金额900余万元。2019年至今,全市共备案涉企执法计划127个,备案涉企现场执法7011次;备案涉企重大执法决定300个,涉企执法规范化程度进一步提升。
  基层治理“活起来”——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惠民县西双庙村党支部书记张良今年上任不久,就遇到了一件犯难的事:村集体土地需要流转,但如何做到流转合同的合法规范,让他茶不思饭不想。
  几天后,社区法律顾问王廷刚律师正好到村里走访,可算是让张良遇到了“救星”。王廷刚不仅帮助指导召开村民会议,而且为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运行和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帮助村集体审核完善了相关合同,保障了集体土地的顺利流转。
  要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打开基层社会治理“全视角”是关键。滨州市以党建为引领,以法治为保障,以自治为基础,不断强化普法依法治理,基层活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滨州市创新社会治理新路径,将政法、生态等多部门的网格不断合并到“全科大网格”一张网,全市统筹管理。为从法规层面进行规范,2021年,滨州出台山东省第一部(全国第二部)《滨州市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条例》,让基层社会治理在法治轨道运行。
  近几年,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重要指示精神越来越深入人心。滨州市整合多元解纷力量,加强诉源治理,健全完善诉调对接、多调联动、协同推进机制,设立诉讼案件立案前置调解程序,大量诉讼案件被分流到调解渠道化解,构建起了大调解工作格局,切实压缩了司法办案成本,减少了社会对抗。今年以来,全市共调解案件32566件,调处成功率99%。
  疫情下如何为中小企业纾困解难,是各级各部门都在探索实践的共同课题。
  2020年以来,滨州市司法局组建150余人的“法律服务专业小分队”,走访企业100余家,帮助企业解决法律问题;建立涉企执法备案机制,建立企业“免检期”“免检清单”“免罚清单”制度,推动部门联合执法检查,减少同一执法部门对同一企业检查频次。
  民法典颁布以来,滨州全面启动民法典宣传教育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景区、进网络、进宗教场所、进家庭、进军营“十进”活动,组织全市500余万人次参与民法典知识竞答活动。
  执法普法工作开展得到底怎么样,要由群众说了算。7月份,滨州举行了首次行政执法普法“双评议”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代表等40人,分别对滨州市生态环境局、自然资源规划局,以及滨城区、邹平市、惠民县、博兴县四个县市区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规划领域,共涉及10个行政执法部门,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面的行政执法普法工作进行评价。
  企业和群众利益“护起来”——让企业和企业家舒服,让老百姓满意
  法治化的社会“法律至上”,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还得靠法治。近年来,我市聚焦满足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在便民、利民、为民工作上孜孜以求,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市民顾蒙就是受益者中的普通一员。近期,他报考网约车驾驶员从业资格,完成拍照、提交个人资料后,仅仅用了不到三分钟就通过审核。而在两年前,同样的申请,他还需要自行申请出具无犯罪记录、无交通肇事记录等证明材料。“一看流程这么繁琐,有些材料一时难以办理,无奈之下只好放弃。”顾蒙回忆起两年前的经历,无奈地说。
  滨州市交通技工学校驾校教务科科长杨均星介绍:“现在群众报名网约车驾驶员资格,只要提供个人基本资料,驾校就会帮着把材料提交到市交通局,其中涉及的无犯罪记录、无交通肇事记录等证明材料,由市交通局联系市公安局等单位统一为学员开具办理。”
  这种便利来自滨州市探索开展的“证明材料不用跑”改革。它主要针对群众办事时自身不持有、需要到第三方单位开具的证明,不再要求群众自己去开证明了,而是由证明索要单位到证明开具单位去开证明,代替群众跑证明,减轻群众自己开证明的负担。
  截至目前,我市累计减少群众提交证明材料17万件次。在此基础上,滨州市还采取了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证明材料数据共享等方式,多管齐下,从“减证便民”逐步走向“无证利民”,进一步打造“无证明城市”。
  法治为民进程中,一个也不能掉队。
  今年以来,滨州开展法律援助应援尽援工程,在全省率先开展对农民工工资立法,出台《滨州市工程建设领域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办法》,集中开展农民工法律援助宣传活动24次,全年共受理法律援助案件9321件,法律援助案件增长率达21%,其中受理农民工法律援助案件2742件,切实解决了农民工讨薪难问题。
  3762个人民调解委员会,382名专职人民调解员,调处矛盾纠纷3.2万件,涉及金额5.7亿元……今年以来,一大批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印证着人民群众不断增强的安全感。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