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扛责任勇担当 筑基础利长远
市农业农村局锚定建设农业强市踔厉奋斗
  滨州日报/滨州网通讯员刘沙沙曹龙龙
  2022年市农业农村局深入开展“山东走在前,滨州怎么办”解放思想大讨论和“在知爱建”主题实践活动,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核心,围绕推进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守正创新、笃行实干,农业农村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努力筑牢““三农三农””基本盘基本盘,,一产增速一产增速全省首位
  前三季度,全市农林牧渔业产值387.6亿元,增速6.2%,列全省首位,较上半年上升8个位次。第一产业增加值193.3亿元,增速5.8%,列全省首位,拉动GDP0.5个百分点。
  市农业农村局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小麦种植面积、单产、总产分别达到422.14万亩、445.78公斤、188.18万吨;秋粮种植面积501.8万亩,总产260.02万吨;预计全年粮食面积923.94万亩、总产448.2万吨,粮食总产再创历史新高。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7.21万亩,圆满完成省定任务。
  2022年“菜篮子”愈加充盈。市农业农村局坚决抗牢稳产保供政治责任,蔬菜、水果、肉蛋奶等“菜篮子”产品稳定供给。截至目前,全市蔬菜种植面积60.97万亩、总产199.24万吨;果树面积50.97万亩,预计产量78.95万吨;全市肉蛋奶总产量69.81万吨,肉牛、生猪、肉禽年屠宰加工能力分别达120多万头、225万多头和8.5亿只。召开全市预制菜产业发展会议,印发了《关于加快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推出“滨菜纷呈”区域公用品牌。截至目前,全市现有从事肉制品深加工和预制菜制作的企业490余家,年产量125万吨,产值152亿元。
  2022年,全市农业基础全面强化。完成6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任务,被省评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显著市,无棣获批创建2022年高标准农田整县推进示范县(全省3个),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43万亩,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24万亩。小麦高低畦技术入选全省农业主推技术,示范田增产12%以上。实施种业振兴工程,目前全市共有5个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1个国家级制种大县。成功争取粮食绿色高质高效项目,获上级支持资金1800万元。全面推行农业绿色生产方式,无棣县被评为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县。全市7个县市区全部创建为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全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424424家
  目前全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424家,其中国家级7家,数量居全省前列,为推进农业产业深度融合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滨城区、邹平市获评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县(全省10个),获得省财政资金1000万元,居全省第一位。沾化区、邹平市、博兴县产业园获省级财政奖补资金3500万元。滨城区获批创建2022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省5个名额)。
  我市加快发展产业集群,博兴县(大豆)入选2022年山东沿黄大豆(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惠民县淄角镇(黄瓜)入选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建设项目,共获中央财政资金3000万元。认定市级农业产业强镇14个,全市总数达到35个。推荐106个村申报省级乡土产业名品村;认定市乡村产业名品村102个,总数达到308个。
  2022年,全市特色产业加快提档升级、提质增效。年全市果树面积50.97万亩,预计产量78.95万吨、产值45.63亿元。冬枣产业提质增效项目投资专项债券3亿元,新建冬枣大棚3万亩,改良沾冬2号2.07万亩,新实施沃土工程5.1万亩;实施冬枣“大棚贷”,发放全额贴息“大棚贷”1.4亿元。畜牧产业转型升级。成功争取肉牛提质增量项目,申请支持资金3405万元;肉牛存栏量、出栏量、屠宰能力和屠宰量均居全省第1位,肉牛屠宰企业数和屠宰量分别占全省的30.51%和43.76%,全市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85.5%。
  在品牌建设方面,我市大力宣传推介“食域滨州”区域公用品牌,新建5个“食域滨州”线上商城和26个线下专柜。新增省级知名农产品品牌6个,总数达到41个。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建设平台,目前共16家生产基地签约,数量全省第二,基地占地面积4.71万亩,涉及白菜、葡萄、牛肉、盐田虾、小磨香油等38个农产品,向粤港澳地区供应2660吨,实现销售收入4340余万元。
  发力提速乡村建设,,初步形成村村有特色美丽乡村新格局
  2022年,我市深入实施美丽乡村“十百千”工程,初步形成了县区有品牌、乡镇有样板、村村有特色的美丽乡村新格局。目前累计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32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300个。
  我市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2022年以来全市拆除农村废旧房屋及残垣断壁3212处,清理各类私搭乱建6812处,生活垃圾44.98万吨。实施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应用面积分别达到234万亩、20.2万亩。强化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全年共清理废旧农膜340吨,夏季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8%以上。提高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2022年全市1790家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建率达到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1.23%。
  我市健康有序推进土地流转,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40.4万亩,土地流转率达到62.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指导无棣县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工作,目前试点工作已基本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全面巩固,全市5428个村(组)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组织,完成率100%。评选认定71家农民合作社市级示范社和61家家庭农场市级示范场。
  我市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兑付耕地地力保护补贴5.97亿元,植棉补贴3935.47万元,农机购置补贴8700万元。金融支农全面强化,累计为3772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鲁担惠农贷”22.5亿元,有效缓解“融资难”问题。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全市小麦、玉米、水稻保险分别承保407万亩、441万亩、9743亩,参保率分别达92%、90%、82%,参保率大幅增长,圆满完成省定80%指标任务。
  续力拓展脱贫成果,,55..44万名享受政策人口生活质量稳步提升
  2022年,我市逐步完善防贫监测机制,严格落实“四个不摘”,新识别纳入监测帮扶对象269人,标注风险消除1732户。截至目前,全市返贫风险动态清零,5.4万名享受政策人口生活质量稳步提升。
  全市产业扶贫取得了明显成效。对11.63亿元扶贫资产、685个扶贫项目全部建立台账。2022年,全市产业项目到账收益1.1亿元,各级投入衔接资金共3.64亿元,较上年度增长30.03%。
  同时,全市积极推进就业帮扶助力生活困难人口增收。组织开展乡村公益岗“扩容提质”行动,目前已安置农村公益岗14695名,其中脱贫群众2000人。
  2023年,市农业农村局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持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主线,大力开展“1410”行动,即坚持党建这一统领、突出“四个强化”、实施“十项工程”,加快建设农业强市,奋力打造滨州特色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强化““米袋子米袋子”“”“菜篮子菜篮子””建设建设,,扛牢稳产保供政治责任
  全力抓好粮食生产。严格落实党政同责要求,层层压实粮食生产任务,分解到镇、村、地块。2023年确保全市粮食面积、产量稳定在880万亩、370万吨以上,大豆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以上,坚决完成省下达的任务目标。
  狠抓“菜篮子”供应。以大食物观谋划农产品供给,提升设施农业水平,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2023年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80万亩以上、产量达到250万吨;果园面积稳定在50万亩以上,产量达到78万吨;能繁母猪保有量维持在21万头左右,肉蛋奶总产达到88万吨。
  从严落实“藏粮于地”战略。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全面提升耕地质量,加快高标准农田扩面提质,推进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夯实粮食丰产丰收基础。
  大力发展节水高效农业。全方位践行“四水四定”工作要求,培育选育节水抗旱农作物品种,积极推广水肥一体化、小麦全幅匀播、双深双晚等节水型农业技术。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滨州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要求,统筹谋划2023年建设任务,计划建设25万亩高标准农田,其中新建5万亩,改造提升20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8万亩以上。
  强化全链条融合发展,,加快农业强市建设步伐
  持续壮大产业集群。做大做强食品加工、畜牧水产、名优特水果、蔬菜(食用菌)四大产业集群,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实现抱团发展。2023年新认定市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0家。
  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推进农业全产业链条升级,串联农文旅、贯通产加销,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重点发展农产品精深精细加工,做大做强休闲农业,拓展农业多种功能。2023年新认定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30家,总数达到430家以上,创建集旅游、观光、采摘于一体的休闲农业示范园10家。
  全力打造融合载体。持续打造高水平现代农业产业园,2023年力争再获批创建1个省级产业园,实现省级产业园全覆盖。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思路,2023年新认定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强镇8个、乡土产业名品村100个。
  强化和美乡村建设,,提升乡村宜居宜业品质
  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要有新突破。围绕“三清一改”“六清整治”等重点任务,聚焦“清脏”“治乱”,打好村庄清洁行动各节点战役,不断健全完善长效管护机制,全面提升农村环境面貌。
  美丽乡村建设要有新进展。创新开展美丽乡村“十百千”建设行动,以点串线、连线成片、梯次推进,2023年打造10个美丽乡村示范片区、100个省市级美丽乡村、1000个提升村。持续推动齐鲁样板示范区提档升级,争取2023年1个以上示范区获批创建省级齐鲁样板示范区。
  农业绿色发展要有新成效。深入推进化肥农药减量行动,大力推广绿色防控、节水节肥技术,促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2023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统防统治面积达到1000万亩次,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4.5%,农产品检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
  强化惠农强农政策落实,,促进农民共同富裕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坚决守牢防返贫底线,坚持四个不摘工作要求,持续推进各项帮扶政策落实,管好用好扶贫资产资金,抓好脱贫人员和监测对象稳岗就业、公益岗开发安置工作,确保脱贫人员人均收入超过农村居民增长幅度。
  全面落实惠农政策。落实落细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棉花目标价格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做到应补尽补。大力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2023年主粮保险覆盖率达到80%以上。发挥好金融支农联盟作用,新增担保贷款20亿元以上。持续开展农民培训,培育高素质农民2500人以上,提高农民增收能力。
  持续深化农村改革。稳妥推进土地改革,规范承包地流转,流转率稳定在63%以上。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2023年新认定市级示范社30家、示范场20家、示范组织20家。
  围绕““四个强化四个强化””着力实施着力实施1010项重点工程
  良种引育工程。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健全良种繁殖体系,培育、引进一批适合滨州农业环境的优良品种。2023年全市作物良种繁育基地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建设国家级畜禽保种场3处,省级保种场5处。
  千亿级预制菜产业工程。实施预制菜“五千”行动,构建具有鲜明滨州特色的预制菜产业体系。到2025年,全市推动预制菜生产的村(企)党支部突破1000个,发展预制菜的经营主体突破1000家,预制菜领军企业突破1000家,参与预制菜生产的专家突破1000人,预制菜产业达到1000亿级规模。
  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工程。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坚持新增建设和改造提升并重、建设数量和建设质量并重、工程建设与建后管护并重,2023年新建高标准农田5万亩,改造提升20万亩以上。
  “食域滨州”品牌提升工程。充分发挥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协会作用,不断提升“食域滨州”知名度和企业效益。2023年创建省级知名农业品牌3个以上,认定市级农产品品牌10个,“食域滨州”品牌授权企业力争达到80家以上。
  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市创建工程。深入开展“平安农机”创建活动,推行农机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等精细化管理模式,持续提升安全生产监管能力。2023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1%以上,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上牌率达到87%以上,设置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农机服务组织比例达到100%,力争成功创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市。
  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建设工程。围绕“产业发展、就业带动、环境整治、人才培养、乡村治理、巩固成果”六大内容,持续开展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建设。持续抓好沾化下洼衔接推进区的提升,着力做好2023年度省级衔接推进区的申报、推荐和项目实施,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无疫区高标准维持运行工程。按照预防为主、应免尽免的原则,严格落实养殖、运输、屠宰等从业者主体责任,切实抓好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和检疫工作,确保2023年应免畜禽免疫密度达到100%,口蹄疫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80%以上,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70%以上,猪、牛、羊产地检疫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果业高标准示范基地建设工程。按照“省力、优质、高效”的原则,在全市打造10处果业高标准示范基地,集成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开展应用转化,推动冬枣、鸭梨等特色果业提档升级、高效发展。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工程。把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推广工作作为保障粮食安全、扩大大豆油料生产的重要抓手,加大技术攻关,开展宣传培训,强化政策保障,2023年推广7万亩以上,进一步提升大豆产能。
  盐碱地综合利用试验示范工程。聚力攻坚关键技术、选育特色耐盐品种,着力打造盐碱地综合利用试验示范基地,探索盐碱地农业绿色高效发展新模式。2023年引种航天高代育种材料185份、新品种321个,打造盐碱地小麦全幅匀播试验示范基地4000亩,甘薯试验示范基地1000亩。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