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关于滨州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2年12月28日在滨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滨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梁中华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滨州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会议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2年是非同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深刻影响和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等超预期因素冲击,全市上下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锚定“走在前、开新局”,紧扣“山东走在前,滨州怎么办”,深入落实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和“在知爱建”主题实践活动,坚决落实“1+11868”工作体系,全面提升“八大品质”,更高水平富强滨州建设迈出坚实步伐。预计全年GDP增长4%;固定资产投资、规上工业营业收入、进出口总额等指标保持两位数增长,持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3%。
  (一)全力稳住经济大盘,经济运行稳中向好。成立市委经济运行指挥部,创新建立“1+5+N”帮包机制,超常规组织推进。狠抓国务院、省政府系列稳增长政策落地落实,及时研究出台3批134项“政策包”,累计减税降费超120亿元,有力有效稳定了经济基本盘。主要指标稳定向好,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回升向好、平稳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加快恢复,增幅高于全省平均。质量效益不断提升,规上工业营业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比重、本外币存款余额等指标位居全省前列。就业物价总体稳定,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超过4万人;居民消费价格上涨控制在0.9%以内。
  (二)全力建设“双型”城市,科创引领加速赋能。科创平台加速壮大,成立全省首个实体化运行的市级科创委;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二期、魏桥国科科技园北区、渤海公共实训基地投入使用,滨州医学院扩建项目竣工投用;全国第十届职业教育与城市发展高层对话会在我市召开,职业教育滨州模式叫响全国;14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第二批产教融合型企业;获批省级工程研究中心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087家,增幅列全省第2位。科创成果加速转化,全社会研发投入首次突破100亿元,占GDP比重达3.49%,实现全省“两连冠”;规上工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达65%,列全省第1位;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提高幅度列全省第2位,创新资源指数列全省第3位。科创人才加速汇聚,引进本科及硕博士人才1.36万人,培养各类技能人才2.54万人,入围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
  (三)全力深化动能转换,发展质量实现跃升。优势动能持续增强,再次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比2021年跃升12个位次;入选全国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成功创建“全国千兆城市”;轻量化铝新材料入选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新增1个省“雁阵形”产业集群和3家领军企业;京博动能转换综合体、滨华碳三碳四等百亿级项目陆续投产。新兴动能增势强劲,新增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256家,总量实现当年翻番;21家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列入省级以上示范项目,产业数字化能力水平列全省第4位。绿色动能强势崛起,成立能源发展服务中心、新能源集团,设立百亿规模新能源基金,加快建设鲁北(滨州)盐碱滩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5个整县制屋顶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开发试点规划编制完成并顺利推进;总投资150.5亿元的渤中19-6凝析气田一期开发项目正式开工建设;预计年内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达480万千瓦,列全省第5位。
  (四)全力扩大内部需求,内需拉动明显增强。重点项目支撑有力,648个省市县重点项目完成投资超1200亿元,省级重点项目年度计划投资完成率位居全省前列;争取政府专项债券资金173.5亿元,列全省6位,有力支持了我市重点项目建设。基础设施“七网”建设加力推进,全市人民期盼已久的津潍高铁、济滨高铁开工建设;北海、邹平货运铁路专用线正式开通;济高高速、沾临高速建成通车,全面实现“高速环城”;滨州港5万吨级航道及防波挡砂堤工程初步设计方案正式批复,3万吨级航道完成疏浚,小清河博兴港以下段试通航;49项重点水利工程已完工23项,完成投资超35亿元;建设开通5G基站5000个,累计开通9657个。消费市场逐步回暖,累计发放各类消费券4176万元,拉动汽车、家电、零售、餐饮等消费17.7亿元;网络零售额增速保持全省第1位。
  (五)全力推动改革开放,内生动力持续迸发。大力度推进改革攻坚,启动实施改革“破零”工程,60项改革事项破零首创,新增53项国家级改革试点;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顺利完成,十大市属企业资产总额、上交税金均增长20%以上;企业上市加力推进,三元生物成为我市首家创业板上市企业,创新新材登陆上交所主板,鸿星科技在新三板挂牌。高层次提升开放水平,外贸实绩企业突破1000家,进出口额创历史新高,连续5年跻身“全国外贸百强市”;跨境电商贸易额实现翻番,获国务院批复设立中国(滨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突破1000亿元,实际使用外资6.5亿美元。全领域优化营商环境,推出实施232项“便民利企”措施;在全省率先实现“一窗受理”全覆盖,“滨周到”品牌入选“全国政务服务优秀品牌”;全市实有市场主体达46.5万户,增长6.68%。
  (六)全力提升发展能级,城市品质更加精致。城市建设成效明显,积极推进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主城区100个城建项目完工投用,科创、康养、高铁等五大片区加快建设;黄河三角洲交易服务中心竣工投用,爱琴海、吾悦广场等商业综合体开业运营。城市更新提速提质,实施246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1575套棚户区全部开工,28个城中村征迁全面启动;南海湿地、黄河植物园一期完工,新建城市公园、口袋公园32处,城市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31.5平方米,列全省首位;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生态环境改善提质,新一轮“四减四增”三年行动加快实施,全面完成“双控一减”任务;严格落实“四水四定”,扎实推进黄河水资源超载区治理;预计全年优良天数比例达68.2%,18个省控以上河流断面全部达标。
  (七)全力推进乡村振兴,“三农”焕发全新活力。深入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夏粮生产实现十七年连丰,6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新增省级知名农产品品牌3个。持续推进美丽乡村打造,改厕规范升级1870个村;完成清洁取暖改造12.8万户;完成1092个村供水提质改造工程;新改建农村公路710公里。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组织开展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实现2.97万名困难群众就业增收;累计为3772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鲁担惠农贷”22.5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85以下。
  (八)全力保障改善民生,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197件民生实事全部完成,民生支出预计达369.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比重达79.5%。疫情防控扎实有效,坚持“三个坚定不移”不动摇,果断处置突发疫情,被国家指导组评价为疫情防控“优等生”,以强有力防控措施,最大程度减小了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预计超过327万人;调整提高6项医保待遇,困难群众救助标准再提高10%,社保、医保、低保水平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开工建设中小学、幼儿园16所,公办在校生占比达95%以上;总投资36.7亿元的“三院”项目投入使用;全民健康文化中心主体封顶,市儿童图书馆、儿童乐园开工建设;完成1210个村健身器材提档升级;我市成为全省唯一全国养老服务先进单位,成功入选全省第一批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培育名单,青年友好型城市、康养示范城市、国家体育公园城市加快推进。社会治理务实高效,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32.1%、32.5%;圆满完成党的二十大、北京冬奥会等维稳安保任务,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档案、史志、老龄、民族宗教、妇女儿童、人防、气象等工作取得新进步。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增长面临较大压力,消费处于逐步恢复期,外贸进出口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大;产能转移影响逐步显现,短期内难以全面消除;新经济发展较为缓慢,支撑带动作用还不强;土地、环境容量等要素约束更加趋紧;城市建设、生态环境等领域还存在短板;提升生活品质方面与人民群众期盼还有差距。对以上问题,将高度关注,采取强有力措施推动解决。
  二、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尽管当前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深刻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但更应该看到,我市发展正面临着诸多重大机遇,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为做好2023年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推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锚定“走在前、开新局”,树牢“发展为要、实干当先”理念,围绕市委“1+838”工作格局,聚焦品质之求,走好精明之路,落实担当之行,全力提升“八大品质”,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富强滨州,努力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滨州样板”,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滨州篇章”。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GDP增长5.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合理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以上,外贸外资促稳提质,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以上,城镇新增就业3.5万人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全面完成节能减排降碳约束性指标和环境质量改善目标。
  三、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重点
  围绕全年任务目标,重点抓好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聚焦实体经济,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保持优势产业领先地位。统筹安排市级财政资金3亿元以上,用于支持工业发展,引导加快打造先进制造业强市。深化“工业立市、实业强市”三年攻坚,实施“十百千万”培育工程,大力培育骨干企业、产业基地和专业园区,促进五大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增量提质。加快建设世界高端铝业基地,发挥邹平轻量化铝新材料产业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优势,推动铝业由原材料向新材料、高端装备延伸。加快打造世界高端化工产业基地,发挥京博动能转换综合体、滨华碳三碳四等重点项目带动作用,打造南部和北部片区新的“百亿级”增长极。加快打造世界纺织家纺服装产业基地,推进纺织服装产业“三品”战略深入实施,大力培育家纺品牌。深入开展“千项技改、千企转型”行动,实施投资过500万元技改项目400个以上。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推动219个总投资2337亿元的“十四五”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实施。发展壮大黄河科技产业园、愉悦大健康产业园、大高航空高新产业园等园区,持续做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加快打造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千亿级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力争年内新开工新能源装机规模400万千瓦以上。开工建设滨州新能源华能大型光伏基地、魏桥集团沾化渔光互补发电、海上风电并网适应性检测中心等20个新能源重点项目。加快推动国家能源博兴电厂、邹平滨能能源等60万千瓦以上超超临界煤电机组建设。加快推进500千伏高地站、银海站及配套输变电工程前期工作,力争高地站尽早立项并开工建设。推进鲁北万润、瑞阳科技等项目竣工投产,培育千亿级锂电池产业基地。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培育壮大5G、集成电路、工业互联网等数字经济产业链,加快数字技术在农业、工业、金融等重点领域的创新应用。推动200家以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培育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10家以上。
  (二)聚焦科创引领,着力塑造发展新优势。强化创新平台体系建设。放大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魏桥国科研究院“双核”驱动效应,加快推动滨州学院航校建设、滨州职业学院专升本,拓展优化“五院十校N基地”区域创新格局。完成3—5个领域重点实验室重组,新组建市级重点实验室5家以上,新增省级以上高能级科创平台10家以上。强化创新主体建设。完善科技型企业五级梯度培育体系,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总量突破6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保持在1000家以上。实施重大关键技术突破行动,组织开展“揭榜挂帅”项目10项。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力度,持续保持全省前列。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建立“三进四融五争先”人才工作体系,深入推进技能人才自主评价,举办第四届“滨州人才节”。引进科技领军人才180名、本科以上大学生1.5万名以上。加快十万技能人才梯次培育,为企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2万名以上。
  (三)聚焦动能转换,着力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黄河战略”。坚决贯彻“四水四定”要求,扎实推动黄河水资源超载区治理,推进国家节水型城市通过复查。积极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黄河植物园建设,建成开放滨州植物馆。实施秦皇河、小开河等湿地公园保护修复工程。坚决抓好省委专项巡视、省专项督察、省专项审计等反馈问题的整改,推动黄河战略落实落地。稳妥推进“双碳”战略。出台我市碳达峰工作方案,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工业领域碳达峰、节能降碳增效等“十大领域”碳达峰任务落实。严格落实“双控一减”要求,确保完成能耗“双控”和煤炭消费压减任务。加大对257个“两高”项目的分类处置力度,严格限制“两高”行业盲目发展。持续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严格落实《滨州市新一轮“四减四增”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组织开展夏季臭氧污染防治专项整治,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战,推动空气质量全面改善。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推动城市排水“两清零、一提标”,提标改造4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力争城市建成区雨污合流管网改造整县制清零、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全面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持续提升固体废物综合治理能力。
  (四)聚焦扩大投资,着力实施重大项目攻坚。强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实施重大项目攻坚行动,深化基础设施“七网”建设,在政府专项债券、省市县重点等六类项目储备库基础上,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接续谋划10个以上“十四五”新旧动能转换重大支撑性、引领性项目,建立全市支撑性重点项目库,市级领导牵头,专班攻坚推进。滚动实施“四个一批”项目。储备“四个一批”项目1000个以上、总投资8000亿元以上。强化“项目、进度、问题”三张清单管理,确保省市县重点项目年度投资计划完成率达100%。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落实“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建好用好“七库”平台,从全市层面统筹好能耗、煤耗、土地等各类要素配置。全力抓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争取,力争债券资金额度高于全省平均。
  (五)聚焦促进消费,着力加快消费提质升级。持续提升传统消费。放大汽车、家电等消费券撬动效应,释放新能源汽车、二手车交易消费潜力。加强房地产市场预期引导,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大力发展“首店经济”,积极招引建设一批知名首店和品牌连锁店。开展“绿色饭店”和国家钻级酒店创建培育,培育“滨州老字号”品牌,持续丰富消费新场景。积极发展服务消费。扩大文化和旅游消费,创新开展第七届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积极推动蒲湖风景区、樱花山景区争创国家4A级旅游景区。增加养老育幼服务消费,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发展集中管理运营的社区托育服务。积极培育发展医养健康产业,组织实施数字医疗健康产业园、中草药种植及深加工等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培育发展生鲜电商、直播电商等新模式,力争网络零售额达200亿元以上。培育“互联网+社会服务”新模式,鼓励发展智慧旅游、智慧广电、智能体育等。
  (六)聚焦改革开放,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拓展招商引资。结合我市产业结构,走出去吸引外资,研究境外发债、QFLP试点政策等利用外资新路径,实现利用外资促稳提质。全面压实领导干部、招商专班、产业园区、责任部门等招引责任,充分发挥企业家投资促进委员会、驻外联络处、专业机构作用,用好青岛峰会、世界500强连线、上海进博会等各类展会招商平台,形成项目洽谈、签约、在建梯次推进格局,签约立项总投资过10亿元项目不少于60个。持续深化重点改革。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推动重点板块资源资产整合,提升国有企业投融资能力。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探索综合绩效和成本绩效管理,推动“紧平衡”下财政资金效率效益提升。拓展深化金融改革,设立中小微企业信用保证基金,提升市融资担保集团担保增信效能;建立全市资本市场培育中心和上市服务基地,力争新增上市挂牌企业3家。强力抓好对外贸易。全力稳定大宗商品进出口,确保原油获批配额足额进口,大豆、铝矿砂进口稳定,积极争取燃料油等进口配额。多渠道推进国内外重点展会参展,举办“中国(滨州)-东盟中小企业合作对接洽谈会”,年内培育新外贸实绩企业170家以上。加快中国(滨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推进跨境电商产业园、跨境电商平台、公共海外仓联动发展。
  (七)聚焦区域协调,着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区域重大战略融合。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环渤海区域合作,主动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打造科技创新服务和科研成果转化基地。深化与长三角、粤港澳等地区交流,建设面向粤港澳的精品生鲜供应基地。融入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积极对接济南省会经济圈。加快基础设施融合。交通融合方面,统筹推进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港口航运、民用机场建设,积极打造国家主干道综合交通物流枢纽城市;加快津潍高铁、济滨高铁、高商高速、庆章高速建设;开工建设滨州港5万吨级航道工程,推动套尔河港区码头综合提升、小清河复航工程实现通航;完成滨州民用运输机场选址。水网融合方面,实施徒骇河、德惠新河治理、利民水库等68项水务工程,完成1292个村供水管网改造。新型基础设施融合方面,持续推进5G基站建设,总数达1.1万个以上;建设京东研发测试大数据中心、滨州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质量基础设施融合方面,完善质量基础设施,推动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要素有机融合发展,建设质量强市。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编制完成沿黄及滨沾博惠同城化国土空间规划,加快推动高铁片区、科创等五大片区建设。实施主城区产城融合项目77项,改造老旧小区139个,新开工棚户区改造9000套以上。制定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高质量建设沿黄地区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推动北部临港产业拓展、中部传统产业升级、南部优势产业引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坚决扛牢粮食安全责任,确保粮食面积、产量稳定在880万亩、370万吨以上。深入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工程,提升新建25万亩以上。建设国家级畜禽保种场3处、水产育种平台1处。做大做强食品加工、畜牧水产、名优特水果产业集群,实施预制菜产业培育工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动建设15个省市级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新建和改造修缮农村公路1700公里,完善城乡垃圾收运处置体系。
  (八)聚焦改善民生,着力提高群众生活品质。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实施12类158件民生实事,民生支出占比稳定在80%左右,进一步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滚动实施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保障重点群众就业,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5万人以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社保、医保、低保水平继续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阵。推进全民参保计划,重点做好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业态从业人员养老保险参保。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每千人口托位数达4个以上。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建设100个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规范化示范点,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达60%以上。加快推动儿童友好城市、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积极争创国家儿童友好城市。突出抓好社会事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新建中小学、幼儿园9所,深化中小学集团化办学改革,新培优学校20所。建设健康滨州,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深入推进“书香滨州”建设,新建城乡书房、智能书柜50处。建成投用全民健康文化中心,建设体育公园53处,持续打造全国首个“体育公园城市”。
  (九)聚焦安全底线,着力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坚持抓好疫情防控。认真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举措,重点抓好老年人和患基础性疾病群体的防控,切实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有效性。坚决抓牢安全生产。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要时段狠抓问题隐患排查整治。加强全市国有林场和邹平市南部山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筑牢森林防火安全防线。全力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实施食品药品质量安全提升行动,以食品快检守护百姓“菜篮子”。突出抓好能源保供。加强煤电油气运调节,保障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用能需求。持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强化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加快重点风险企业处置,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确保不良率控制在1.6%以内。全面强化社会治理。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开展涉黑涉恶、电信网络诈骗、传统盗抢骗等“七项整治”,攻坚化解信访积案,争创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
  各位代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做好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勠力同心、勇毅前行,不断谱写更高水平富强滨州建设新篇章,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滨州力量!(下转第六版)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