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获批国字号 走向全世界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刘清春实习生周绮通讯员吕明芳王晓燕罗春婷

  这些年,到过胡集书会的“老外”有很多,如美国、加拿大、韩国、日本等地的学者、游客。现如今,身边出现个金发碧眼的“老外”,已不足为奇。但在当年,却是个“西洋景儿”——在1989年的胡集书会上,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石清照教授来做调研,她本人成了最受书迷追逐的“明星”。
  在书会前一天的联欢会上,石清照大大方方,表演了新学的山东快书《大实话》,赢得了满堂彩,当地群众口耳相传:外国女人个子大,蓝眼睛、黄头发,用叉子吃饺子。人家是真开放,叫她唱就唱,叫她跳就跳。
  因此,在书会当天,要“看稀奇”的人越来越多。穿着一件红色大袄,身高一米八的石清照走到哪儿,人们就跟到哪儿,宛如一团火焰。
  对曲山艺海的盛景,石清照女士连声赞叹:“不虚此行,中国的民间艺术太丰富了,太独特了。”
  引荐、陪同她来的,是山东大学李万鹏教授(已故)。李万鹏曾率山东大学民俗研究所师生五次到胡集做民俗调查,深入探究了书会的学术价值,他是胡集书会获批为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关键桥梁。
  回头看,胡集书会的影响力之所以能跳出滨州、走向全国,有些人的关键作用不得不提:胡集镇文化站老站长胡同利,他被艺人们称为“娘家哥”;滨州日报原副总编韩克顺,他依托海量的第一手资料写作了专著《胡集书会》。再有,就是以山东大学李万鹏教授为代表的学者们。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们的胡集故事。
  胡同利:书会上的“娘家哥”
  1978年,胡集村人胡同利当上了胡集镇文化站站长,这一干就是40多年,2017年退休。至今,他依然为书会奔波忙碌。作为当地政府和艺人、书迷、媒体、学者的桥梁,他被称为:书会上的“娘家哥”。
  年轻时,胡同利就是个曲艺迷。1979年,胡同利参加完惠民地区文艺演出后,艺术家王树桐问起了这台书会。胡同利抓住了这次机会,绘声绘色详细描述,让王树桐觉得不去现场会遗憾终身。于是,他俩拉着手,约定次年一定去看。
  到了那一天,来的不止王树桐,还有地区文联主席高雁雪、惠民文化局杨子玉、省电视台驻惠民地区记者站记者高飞。高飞所背的摄像机把胡同利乐坏了,他搬桌子、架梯子,拎着电瓶上树爬墙、蹿上蹦下,一点也不敢怠慢。
  自此,这个八百年民间盛会在省内一炮而红,并传至全国,众多曲艺名家都想来一探究竟。
  1985年,胡同利筹建曲艺厅的建议得到批准,胡集镇党委政府号召干部、群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闻讯,刘兰芳非常感动,5月10日率鞍山市曲艺团在曲艺厅奠基仪式上义演。1986年,胡集镇曲艺厅落成,刘兰芳寄来一副贺词:“出人出书走正路,半农半艺为人民”。
  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2008年,胡集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曲艺艺术之乡”。在此后的“群众听书、政府买单”模式中,胡同利更是起到了关键作用。他组织擂台赛、新秀表演赛等,为艺人们争取财政支持,帮助大家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光。而后,他又是曲艺进景区、进公园的组织者,书写了“鼓书进城”的新故事。
  如2009年“五一”期间,他就组织了25档、50人的胡集书会代表队赴济南进行专场演出。在济南蟠龙山公园,这些曲艺人摆摊亮艺,竹板敲、三弦拉、大鼓响,英雄故事、传奇神话缓缓淌起,引得游客循声而至,呈现出漫山遍野听书的盛大场景。
  谈起胡同利,刘兰芳的弟子许同贵敬重有加,“我能走到今天,多亏胡老师对我的启蒙与教导。”2008年,在胡同利的联系下,邹平文化馆演员曲庆涛拜在白曰华门下,学木板大鼓。2009年,白曰华收徒刘玉柱,胡同利又当了一回“引师”。
  一生坚守一件事,书会守望者胡同利的故事,还要写下去……
  韩克顺:“胡集书会的活字典”
  和胡同利一样,韩克顺也是胡集村走出来的文化人。他干了一辈子新闻,写成了一部经典——《胡集书会》,对这盛会的贡献不可替代。
  韩国教授全弘哲追星一样找他签名,山东教育电视台记者说他是“胡集通、书会通”,圣约翰大学教授耿智慧说他是“书会活字典”。山东省民俗学会副会长王丕琢说:“韩克顺先生在滨州电视台《中海大讲堂》讲解的胡集书会影响力非常大。”
  对韩克顺《胡集书会》,刘兰芳亲自为之作序。刘兰芳认为,该书集纪实性、学术性为一体,是对民间曲艺深刻研讨的佳作。书里面,既有亲历实录,又有旁征博引;既介绍曲艺知识,又记录民间艺人;既描绘书会现状,又进行理论探讨;既有书会大场面,又有艺人小故事。内容详实丰富,语言幽默风趣。
  这本书份量重、味道正,是因为作者和书会血脉相连——韩克顺自小生长在书会窝子,他青年时期就是文艺爱好者、创作者,从事新闻行当后又每年做报道。他和记者同行、专家教授、当地政府有着密切交流,有人问起书会的事情,他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2010年,他独自一人赴马街书会调研,获取了大量信息、心得,并深入分析两者异同,由此对书会发展提出了更多真知灼见。
  韩克顺代表的是一群热心书会的文化人。如滨州日报原摄影部主任李建国也是年年来书会,拍下了大量珍贵老照片。
  今天来看,1981年李建国拍摄的书会场景,极富历史感。干湾、崖头、场院里,“舞台”在洼地,观者在坡上看。他们身着黑白灰,带着尘埃,吐着热气,抽着烟袋锅子。艺人哪有什么喇叭、扩音器,说唱全凭一张嘴!
  1985年,《惠民大众》创刊,李建国等人的书会照片成为滨州新闻摄影的代表作。如1987年刘兰芳在胡集说《岳飞传》;如1988年姜昆、唐杰忠在胡集表演;如1989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东方系教授石清照考察;如2008年,演完节目的牛群成为会场最忙活的“摄影人”……
  山大教授李万鹏:胡集书会进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推介者
  对胡集,山东大学教授李万鹏感情尤深。他是山东省民俗学会首任会长,也是山东曲艺家协会顾问。1987年开始,他五次携师生来做田野作业。众多国外学者来访,正是因为他当了桥梁。
  他喜爱曲艺。年轻时,他和两位同学找到相声大师侯宝林,一同完成了《相声溯源》和《相声艺术论集》两本书。
  为研究山东民俗,李万鹏做了大量实地考察,足迹遍及齐鲁大地。其中,最让他兴奋的一个,就是胡集书会:“我在20年间去过5次,所以印象很深……每年正月十五以前,很多民间说书艺人就会到胡集赶集。民间艺人会在集上互相拜年,介绍新徒弟,交流经验,帮助同行,纪念已经故去的老艺人……”
  经深入调查,李万鹏提出了一个深刻的学术观点:“胡集书会由集市发展而来,就是一个文化产业。”正是经他推荐,胡集书会进入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6年,李万鹏教授不幸辞世,但他所带队的山东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成长起来了。近年,山东大学教授张士闪、李浩、王加华等人多次来调研,形成了大量高质量论文。如王加华有《中国节日志·胡集书会》《胡集村》等相关著作,拍摄胡集书会纪录片一部。
  王加华认为,明清时期,书场遍及城乡各地,听人说书成为普通民众最主要的娱乐形式之一。“天当幕、地当台”,胡集书会自然而然地生长起来。早前,相对于农业生产,曲艺人收入很不错,他们农忙则回家,农闲则说书,赶集卖场成为主要收入来源。对于现如今,他说:“曲艺擂台赛是民间曲艺高手的‘江湖对决’,构建了一个浓缩的曲艺园林。它提升了胡集书会的整体质量,标志着地方政府、专家学者参与度更高、更深入。”
  生长在庄稼地上,最终跳出乡村、跳出滨州、走向全世界,胡集书会的传播离不开本地乡贤、现代媒体和专家学者们。
  胡集书会的明天会怎样,正是他们一直探究的,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在关心的滨州故事……
  2011年春,艺人们争相阅读韩克顺撰写的《胡集书会》。(李振平摄影)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