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升级
滨州多项海洋渔业产业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记者张子强通讯员李树伟报道)2022年以来,滨州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责任担当,奋力创先争优,承担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工作12项、“12197”民生实事6项、改革“破零”工程3项,全力交出“走在前、开新局”的优异答卷。
  深耕经略海洋,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积极推动海洋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打造高端临海产业群,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海洋生物保健品实现“零”的突破。全市首个海洋生物保健品海蕾牌DHA软胶囊获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健字号”批复,美高美20万吨海洋生物营养制剂项目实现当年建设、当年投产。
  海洋新能源发展全面起势。全市建成并网海洋风电、光伏项目32个,鲁北盐碱滩涂千万千瓦级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被纳入省规划,光伏装机容量1800万千瓦、风电318万千瓦。
  海水综合利用塑成新模式。全市海水淡化产能规模居全省第3位,鲁北碧水源、金盛海洋等企业打造了海水冷却、海水淡化、高盐水提溴晒盐的海水综合利用模式,走在了全省前列,山东电视台作专题报道推广。
  海工装备产业不断壮大。全市8家风电装备领域企业被纳入全省风电联盟,开泰抛丸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被纳入2022年山东省首台套技术装备和关键核心零部件企业,无棣海忠软管制造有限公司生产制造的16.09公里深海复合软管应用于东海油田,打破国外产品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
  塑造渔业双链,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升级
  坚持“抓两头、带中间”,重点抓上游水产种业、下游精深加工,带动养殖高效生态品质提升,全力打造渔业全产业链。
  水产种业走在全国前列。南美白对虾新品种“渤海1号”获农业农村部水产新品种认定,滨州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对虾品种占全国总量的1/4,对虾苗种环渤海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渤海水产获评全国水产苗种育繁推一体化优势企业、国家水产种业破难题阵型企业、山东省水产种业领军企业。
  水产养殖提质增效。建设5处水产育苗中试基地、1处近江牡蛎省级原种场,土池温棚对虾育苗取得成功,贝类育苗实现突破,国家级对虾联合育种平台完成一期建设。《对虾“135”分级接续养殖》等2个成果入选全国盐碱地水产养殖典型案例。
  频获国家级荣誉称号。创建全市首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联合中国渔业协会创建“渤海贝仓”区域公用品牌。滨州2个县创建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占全省1/3;博兴县获批全国财政扶持资金量最大的渔业绿色循环试点项目。乔庄镇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十亿元镇,苍上村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提升服务质量,开展海域综合管理创新试点
  不断优化海洋开发空间布局,提高海域资源利用效率,强化用海保障服务,创新海域综合管理机制,实现规划用海、依法用海、集约用海、科技用海。
  强化“要素保障”。开展海域综合开发利用研究,联合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编制《滨州市海洋资源利用模式研究报告》,开展海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研究,推进海域立体分层确权,批复用海项目70宗,确权海域面积9479公顷,有力保障了新能源产业及沿海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用海需求。
  加大投入保障力度。举办现代海洋产业云招商会,推进政银企对接,签订融资协议41亿元、授信392亿元。2022年全年争取省级以上渔业项目资金2.5亿元,居全省第3位。
  承接国家级试点和省委改革事项。聚焦海洋强国战略,承接海洋资源委托代理机制、海域统一确权登记2项国家级试点任务,推进海域立体分层确权,探索海上新能源项目用海路径。实施海洋碳汇行动,联合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所,对正海海洋牧场碳储量进行调查评估,完成首笔海洋碳汇贷款,在全市率先建立了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强化科技赋能,打造“海洋科创策源地”
  加快集聚海洋高端人才,积极推动院企合作,推动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着力打造海洋科创硅谷,推动蓝色经济高质量发展。
  全面落实人才“引育留用”政策。引进科技领军人才151人、申报国家级海洋领域重点人才工程项目1个、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省级海洋领域人才工程5人。成立全国53名涉海专家教授组成的滨州现代海洋产业高端智库,其中院士1人、泰山学者2人。
  打造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通过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成功组建市海洋发展研究院,与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所等14家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并作为全省唯一的市级科研单位,在东北亚海洋经济创新发展论坛暨2022中国海洋经济论坛上作专题报告。搭建海洋科创服务“线上平台”,“招贤揭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18项,创建省级海洋工程协同创新中心等科创平台10个。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举办黄河三角洲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泰山科技论坛,申报“滩涂池塘虾贝类多品种低碳生态养殖模式研究”“黄河三角洲南美白对虾健康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等8项海洋领域项目,获市科技局立项。制定9项行业标准、12项授权专利,落地转化科研成果32项,实现收益3.5亿元。
  依托智能系统,提升综合管理能力和水平
  积极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海洋综合管理信息一体化建设,有效提升渔港综合监管与渔船安全管控服务能力,推进智慧海洋的建设。
  打造海域海岛“一张图”管理系统。高度集成海域勘界、重大涉海项目和海域权属等40类图层3.5万条相关数据,实现了实时调阅、清单管理、多类别叠加展示等多项功能。系统先后应用于市委“83工程”渤中19-6海底管线、山东港口滨州港5万吨航道防波挡砂堤等多项省市重点用海项目规划选址、选线、设计的前期工作,为我市合理规划布局海洋产业、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统筹推进海洋生态修复等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搭建智慧监管平台。投入专项资金4800万元,全面解决“三无”渔船历史性问题,建设海上蓝色救护驿站、智慧海洋渔业监管平台,更新1310套北斗示位仪、AIS防碰撞系统,全年海洋渔船管控安全平稳,无涉外渔业事件和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河口渔港管理等6项典型经验全省推广,智慧海洋综合管理平台获全省自然资源数字赋能创新应用大赛二等奖。
  开展海上预警救助。开展6项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任务,研发制作海洋预报每周预报、海洋灾害风险提示2种新产品,建立海洋灾害风险提示机制。“滨州构建‘1+2+N’海上应急救援体系”的渔业安全管理经验做法,被省海上搜救中心发文推广,信息化建设数字赋能经验做法获省农业农村厅正式发文在全省推广。
  海洋,是滨州发展的后劲所在、潜力所在、希望所在。2023年,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一主线,突出抓好海洋强市建设、海洋产业发展、海域要素保障、科创能力提升,守正创新,主动作为,全力增创海洋经济发展新优势。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