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创新,是做强的动力之源。从仅有几十名员工的加工作坊,发展到国内规模最大的铝合金材料生产基地,目前创新金属拥有2600余家上下游客户,500多项专有技术,278项境内专利,发起或参与制定了18项国家标准。去年12月21日,创新新材在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主板上市,上市当日市值超270亿元。
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工业强弱成为重塑区域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制造业愈发受到重视。这一背景下,滨州一年新增7家百亿企业更显可贵。但滨州不满足于此,更多的是审视不足,思考如何“从大到强”。
打造“万物生长”的生态体系
一年新增7家百亿企业的滨州实践再次证明,滨州在中国制造业版图上地位日益凸显,得益于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和创业创新生态,打造了“万物生长”的生态体系。
一边是深化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双型”城市建设,形成创业创新生态;一边是“政府负责阳光雨露,企业负责茁壮成长”,打造良好营商环境,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断引向深入。
重视科创成为滨州各级的坚定决策和强劲行动,科创也成为滨州跨越发展的最强引擎、最强跳板。滨州在“双型”城市建设中,持续搭平台、优服务、聚人才、做生态,打造了一流科创平台、一流科创生态、一流科创人才。去年,滨州成立了全省首个实体化运行的市级科创委,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连续两年全省第1,规上工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全省第1,职业教育滨州模式全国推广。
营商环境是生态系统,也是生产力,决定着一方发展的兴衰。在滨州,厚植“万物生长”的营商环境,树牢“让企业和企业家舒服”理念,坚持主动服务、用心服务、高效服务,不管国资、民资、外资,无论大、中、小、微,都将获得最优服务、享受最高礼遇,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迸发,滨州成为创业、创新、创造的最佳沃土。
去年,滨州高成长型中小企业稳健增长,在数量上实现倍增。新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同比增长325%;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同比增长173.5%;市级专精特新企业同比增长353.6%;市级瞪羚企业同比增长500%,均实现当年总量倍增,创历史最高水平。
企业家梦想是企业发展源动力。一直以来,滨州一直把成就企业家梦想作为党委政府的第一责任,着力打造企业家圆梦第一城。
如何成就企业家梦想?正如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宋永祥在滨州市成就企业家梦想行动实施大会上所言,“关键是政企同心协力,把梦想化为具体行动、具体措施、具体成果。对企业家来讲,就是要在有梦、追梦、圆梦上下功夫。对政府来讲,就是要在理念、架构、政策上下功夫”。
在滨州,企业深深地感受到了政府的“温度”和政府的“效率”。滨州上下树牢“成就企业家就是成就区域发展”的理念,形成一个“生命共同体”,相互作用、协同发力,汇聚成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城市的鲜明标识。
实施三年攻坚行动抢占“主赛道”
“工业强市”迈进,下一步如何走?
滨州开展了制造强市解放思想大讨论,实施制造强市三年攻坚行动,构建完善“市县联动、部门协同、科学顺畅、一体攻坚”服务工业经济发展工作体系。
《滨州市制造强市三年攻坚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中明确了11项具体行动,即实施成就企业家梦想行动、实施产业链集群发展行动、实施主导产业转型升级行动、实施新兴产业培育壮大行动、实施优质企业梯度培育行动、实施技改提级绿色发展行动、实施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行动、实施工业企业数字赋能行动、实施双招双引提质增效行动、实施产业集约集聚发展行动、实施金融支持服务工业企业行动。
制造业仍是工业经济的“主赛道”。实施制造强市三年攻坚行动,要以“十百千万”培育工程(十亿元项目、百亿元企业、千亿元产业集群、万亿元规上营收)为抓手,抓攻坚、求突破,以思维之变催生行动之变、工作之变、发展之变。
锚定制造业“主赛道”,滨州坚持“工业立市、实业强市”不动摇,扑下身子、大干三年,力争到2025年,工业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综合实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稳步实现由“工业大市”向“工业强市”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