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阳信县第一实验学校:
创新“五共”育人模式 破解“三少一多”难题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刘清春通讯员李振华马忠坤
  创新的前提,是实事求是的问题研究。
  阳信县第一实验学校位于城乡接合部,外来人口数量超过本地居民,在校生大部分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这导致家校社之间出现了“三少一多”现象:沟通少、教育少、合作少,责怪多。而这正是该校绝大多数问题的病根所在。
  经过深入剖析和反思,该校认为,只有敞开校门办教育,特别是将家校共育纳入学校发展的全局中,才能推动协同育人工作落地生根,教学成绩提升难等问题才能逐步化解。
  在阳信县第一实验学校,家校社共育的探索始于2015年4月。7年多来,家校社理念共融、机制共建、特色共创、环境共育、成果共享的“五共”模式在该校初见成效。
  推开教师的“心门”,推开年轻教师的“目门”,推开骨干教师的“脑门”
  阳信县第一实验学校坚持通过推开“三门”助力教师专业成长,打造高效高质课堂,继而赢得家长支持。首先,推开教师的“心门”,深入每个班级“推门听课”;其次,推开年轻教师的“目门”,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欠缺在哪里,继而懂得如何补足短板;再次,推开骨干教师的“脑门”,让他们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发挥辐射引领作用。
  同时,成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组建专家团队、指导团队、讲师团队三支队伍,打造校内家长培训课堂、社区家长学校、网络云家教三级阵地,构建12345热线、教育满意度调查、家庭教育宣讲实时评价三大体系,面向学生家长开展“双减”政策解读,帮助家长树立科学育人观。
  此外,学校还成为滨州市首批“三宽”(宽厚、宽容、宽松)教育试点学校,深入实施“同爱共育家长培训”工程。组织家庭教育志愿者深入乡村、社区开展志愿宣讲活动,使近3万名家长和儿童受益。
  疫情期间,该校创新采用“教育+科技”“家长学校+互联网”思路为家长服务。“三宽”直播系统拥有专业演播室,提供家长课堂、名校课堂、育儿常识等多方位服务,全面助力家庭教育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学校通过创建“三宽”家长微信群,已在线解决上千个家庭教育问题,超过4000个家庭受益。
  既推动落实“双减”政策,又以“双增”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既要落实“双减”政策,同时要提升质量,在操作层面难度不小。为此,阳信县第一实验学校破立并举,抓核心、立特色,成效显著。
  一方面,以学生为中心,推行学本课堂教学。注重智能技术与启发式教学,组织“学本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并进行优质课评选,使学生懂得自学、互学、展学;推行教研组长示范课、骨干教师“学本教学”观摩课、人人执教“学本教学”规范课等教学模式。
  另一方面,优化作业设计与管理。通过三轮设计,研制运用主题单元式分层作业清单,基础作业立足内化学习能力,拓展作业立足提升学习能力,自选作业立足体现学生差异;依托数字化精准教学云平台,为学生量身打造作业订单,实现课中、课后作业自动快速批改,错题自动收集;实施作业统筹、共享、公示制度,发挥作业“促教促学”作用;采用作业多样化评价方式,如教师面批、学生自评和互评等。
  另外,全面推行家长进教室、进课间、进食堂、进考场、进教研组活动,帮助家长全面了解学生在“双减”落地后的校园学习生活,及时掌握学校工作动态。
  在充分征求家长们意见后,该校还实行了“双增”:一是增加学生参与体育、户外运动和劳动的机会;二是增加学生音体美课外培训的时间和机会。
  建立“家长教师周转站”,上千名家长走上讲台参与课后服务
  对课后服务,该校提出了“1+1+3”课程目标,开设了文化素养类、美术类、音乐类、体育类、科技创新类等30多门课程供学生选择。
  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邀请家长中的专业技术人员走上讲台,建立课后服务家长教师周转站,因地制宜开展民间游戏、非遗传承项目、国防、安全、卫生与健康等课后服务特色课程,如今已有上千名家长参与其中。
  同时,强化与社区联动。一方面,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和社区,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研学旅行、志愿服务等活动,如为社区捐赠图书、用师生文化作品布置小区等;另一方面,主动与属地企业对接,解决企业职工子女就读难的问题。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