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沾化渔鼓戏缘何六获国家艺术基金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张宝凯徐志强通讯员贾海宁

  发祥于中国冬枣之乡的沾化渔鼓戏,至今已有300年的历史。这个曾一度仅有几名老艺人传唱的剧种,名不见经传,如今多项殊荣加身,跻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伊始再传捷报,渔鼓戏剧目《图啥》荣获国家级奖项——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一路走来,渔鼓戏匠人深耕不悔,保护传承,深挖创新,让渔鼓戏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瑰宝,成了与冬枣齐名的地域特色名牌。
  3月6日,记者走进渔鼓戏之乡,探究渔鼓戏成名背后的发展历程和初心坚守。
  沾化渔鼓戏起源于1723年,是沾化富国胡家营村老艺人们独创的剧种。沾化渔鼓戏集渔鼓(道情)、地方歌舞、武术和渔民号子于一身,吸纳弋阳腔和其他剧种之优长,经历代艺人的加工、提炼和创作,使其演化为一个以板腔变化为音乐体制的传统剧种。其唱腔旋律以高亢、古朴、明快、跳荡见长,句式结构以板腔“三句一扣”为标志,加之结合当地船号形成的“一人唱众人合、领合呼应”的演唱形式,艺术特色别具一格。
  为保护传承好这一传统戏种,2005年,沾化文化部门组织抢救挖掘。2006年7月,成立沾化渔鼓戏剧团,著名吕剧表演艺术家李岱江弟子王春贞担任团长。自此,渔鼓戏正式从“民间小调”走上“康庄大道”,为后期跻身名戏曲行列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6年,沾化渔鼓戏被列入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8年6月,沾化渔鼓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项目。2012年11月,根据国家专业艺术院团体制改革精神,沾化渔鼓戏剧团整建制转为沾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是国家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使渔鼓戏得到了全面保护和传承,为剧团注入活力,让渔鼓戏焕发了生机。
  提到渔鼓戏,就不得不说沾化渔鼓戏剧团团长王春贞。
  1984年,王春贞被选拔进入当时的沾化县剧团。勤学好问的王春贞把握机会苦学勤练,得到剧团名师点拨教导,从一线演员干起逐步成长为剧团骨干,把青春奉献给了心爱的戏曲事业。2005年,王春贞被推选为剧团团长。受制于各种因素,当时剧团几近瘫痪,工资都发不出来。为转变现状,王春贞带领大家采取了一系列自救措施,在抓戏曲的同时开始向综合性演艺团体转变。慢慢地,剧团经营有了起色,但这并不是王春贞的初衷。
  “小剧团要想有‘高质量舞台’,真正对手不在兄弟县城,而是大舞台上的专业精英。小剧团没点独特的东西,再热闹也只是‘窝里横’。”在王春贞看来,“独特的东西”,就是品牌。而打造一个戏曲品牌,谈何容易!
  就在为剧团前途冥思苦想、愁眉紧锁的时候,滨州戏曲音乐家王永昌的一句话点醒了王春贞。“沾化渔鼓戏就是宝贝啊,你们咋不做呢?!”
  王春贞会同多名滨州戏剧专家赶到渔鼓戏发祥地沾化区胡家营村,与四位老艺人同吃同住一个多月,整理挖掘出了老艺人所能记起的《二度》《三度》《蓝关》《出家》《西游》《魏征斩小白龙》《高老庄》等多个剧目,为渔鼓戏后期发展建立起了原始的珍贵资料档案。其间,挖掘整理的大量原始唱腔,以及口述笔记等资料,为挖掘、整理和研究这一稀有剧种奠定了坚实基础。
  沾化渔鼓戏剧团创作的《图啥》《审衙役》《打板桥》《墙角》《老邪上任》等剧目连续七届荣获“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一等奖;自2015年以来,渔鼓戏新编剧目《墙角》《打板桥》《村里有个烂筐子》《追龙缸》《老邪上任》《图啥》分别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累计获得资金110万元。在全国所有县区中,沾化荣获国家级艺术基金项目数量位列第一,成为滨州市乃至全省的一张亮丽文化名片。2019年5月,渔鼓戏《老邪上任》荣获第十八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群星奖。这是自戏剧类评奖改革以来,山东省第一次荣获该项奖项,填补了山东省在全国“群星奖”上的空白。
  2022年6月,渔鼓戏《村里有个烂筐子》入选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主办的2022年首届黄河流域戏曲演出季,受到省内外专家评委高度评价。2022年11月,渔鼓戏电影《枣乡喜事》接连入选第五届中国农民电影节、第五届中国戏曲电影展,斩获“中央宣传部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推荐影片”“2022年乡村振兴主题电影推荐影片”“优秀戏曲电影”三项殊荣。
  “找准创作思路,紧扣时代特点,结合地方特色,打造戏曲精品。”在谈到今后渔鼓戏的发展时,王春贞信心满满:“要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要出就出精品’的原则,贴近生活,服务群众,守正创新,创作出更多契合群众生活又符合新时代主旋律的渔鼓戏新编剧目、渔鼓戏电影等文艺精品力作,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