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愚(866年-935年),名晏平,字子晦,唐渤海无棣(今山东无棣县)人,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考中进士,官至后唐宰相,《旧五代史》有传。
《旧五代史·李愚传》记载:“李愚,字子晦。自称赵郡平棘西祖之后,家世为儒。父瞻业,应进士不第,遇乱,徙家渤海之无棣,以诗书训子孙。”《李愚墓志铭》(张砺撰)记载:“公讳愚,字子晦,赵郡人也……晋少傅楷有子三人,居于赵之平棘,封斯垒时,人谓之三巷李氏……公即西巷之十六代孙也。”
李愚原籍何地,史籍未记载。李愚“家世为儒”,其父因“应进士不第,遇乱,徙家渤海之无棣,以诗书训子孙”。显非因出仕做官落无棣。李愚父子徙家无棣之缘由不外有三:一是因当时无棣受战乱波及较轻,社会环境相对安定,有利于家人生存;二是无棣人文环境好,适于“以诗书训子孙”;三是无棣有赵郡李氏的亲族,徙家无棣有寻根认宗的亲缘。现就李愚一家与无棣的宗亲渊源,试做简约考析。
《北史·李灵传》记载:“赵郡李氏,出自赵将武安君牧。当楚、汉之际,广武君左车则其先也。左车十四世孙(李)恢,字仲兴,汉桓、灵间,高尚不仕,号有道大夫。恢生定,字文义,仕魏,位渔阳太守。有子四人,并仕晋。(李)平,字伯括,为乐平太守;(李)机,字仲括,位国子博士;(李)隐,字叔括,(李)保,字季括,位并尚书郎。兄弟皆以儒素著名,时谓之四括。(李)机子楷,字雄方,位治书侍御史,家于(赵郡)平棘南。有子五人,辑、晃、棨、劲、睿。辑,字护宗;晃,字仲黄;棨,字季黄;劲,字少黄;睿,字幼黄,并以友悌著美,为当世所宗。”
赵郡平棘李氏,形成于西晋时期,发展于十六国,约在北魏时期成为北方一流高门,繁荣至唐末,宗族庞大,支系繁盛,谱牒浩繁,难能细考。据《北史》《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相关资料,李楷系李牧第十九世孙,是广武君李左车的第十七世孙。
李楷五子分房,李棨、李劲居巷西,后世称为“西祖”。《李愚墓志铭》称“即西巷之十六代孙”,李愚则是李左车的第三十三世孙,相距李左车已有千余斯年。
李愚、李之仪的籍贯都是无棣,载入正史,写入墓志,不会有异议。无棣是汉初广武君李左车的镇守驻留地。李左车的子孙在无棣大地上繁衍生息,形成赵郡李氏第三世祖的重要一支。
汉三年(前204年)冬,韩信率大军东出井陉,“背水一战”,斩陈余、虏赵王、灭赵国,其时堂堂赵国的广武君李左车被俘投汉,还为韩信出谋划策。为安全起见,李左车的亲眷只能随军,在战乱不息的楚汉之际家眷随军是常见的现象。韩信采纳李左车胁燕、下齐之策,并委派李左车先期进驻位于燕齐之间的无棣,修筑广武城等城堡。李左车修筑无棣广武城,《大清一统志》《读史方舆纪要》及方志均有记载。
李左车驻守无棣,其家眷也随之在无棣住留。李左车生有李常、李伯、李遐三个儿子,他们三人是否生于无棣已不可考。后来,三子李遐官至西汉涿郡太守,李遐生李岳、李德、李文、李班四子;李遐的二位哥哥李常、李伯是为官还是为民,子嗣情况,史籍中不见记载,谱牒中会有记载,惜目下阙如。无棣有李左车的坟墓(无论是衣冠冢还是真身墓),按古代礼制,须有子孙守墓,李左车的部分子孙在无棣扎根合乎情理。
汉四年(前203年),李左车辅佐韩信平定三齐,韩信受封齐王。汉初诸侯王的权力很大,可在王国内授予功臣“食邑”。汉高祖刘邦承认李左车“广武君”封号,李左车在赵国的食邑没了,可在齐地赏以封邑。窃以为,车镇村及附近或无棣广武城,即是李左车在齐地的封邑。汉五年(前202年),齐王信徙封为楚王,都下邳。刘邦认为必须留一位老谋深算的将领镇守齐地,此时李左车当是最佳人选。明朝大臣李舜臣(1499年-1559年)说过,刘邦为了稳定齐国局势,达成“北控燕、赵,而西南与彭越衡格”的战略格局,将“(李)左车其为依而留于齐”。李舜臣所云或有史料所本。李左车的封邑如在无棣,其子孙可继承。如此,李左车后人在无棣大地上繁衍生息,形成族群。
李左车在无棣县的遗迹有城(广武城)、有驿馆(馆里村)、有家庙(李牧祠)、有墓(李左车墓),有庙(保全庙),形成了“赵郡李氏”由李左车开基的一支完整的生活轨迹链条,这在全国实属罕见。无棣境内特别是车镇村周边以“李”命名的村庄尤多,其中就有李左车的后裔。
北宋的李之纯、李之仪兄弟就出身于无棣的李氏望族。《宋史》记载,李之纯、李之仪乃“沧州无棣人”。北宋沧州,即唐五代渤海郡。唐代渤海郡无棣县即宋代沧州无棣县。
李之纯(1022年-1097年),字端伯,沧州无棣(今山东无棣)人。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进士,龙图阁直学士,知沧州,历任江西转运使、河北都转运使、成都府路转运使,累官之至御史中丞。李之纯从弟李之仪(1048年-1128年),字端叔,治平四年(1067年)进士,河中府万泉县令、编秩删定官、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终朝请大夫。因得罪权贵蔡京,曾被除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移居姑熟(今安徽当涂北),因家居近姑孰溪,因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
李之仪所撰《李氏归葬记》(《姑溪居士前集》卷五十):“李氏世葬沧州无棣,自先祖出仕从于楚州(今江苏淮安),即卜以葬。”明确自己的祖籍沧州无棣。吴芾(1104年-1183年)于宋孝宗乾道二年(1167年)曾“知太平州(治当涂),造舟以梁姑溪”,寻访名仕及李之仪亲属编成《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行世,并为之作序云:“端叔,名之仪,其先景城人。”所谓“其先景城人”,即指李之仪的先人为景城郡人。《四库全书·姑溪集》提要中对李之仪祖籍中沧州、景城还进行一番辨析,认为“景城误矣”,实际欠妥。《旧唐书·地理志》记载:“沧州上,汉渤海郡,隋因之,武德元年,改为沧州。天宝元年,改为景城郡。”《宋史·地理二》记载“沧州,景城郡。”宋朝政区有府而无郡,沧州在唐代曾改称景城郡。宋志在府州之下附旧郡名,以示文雅成为通例,如“棣州,乐安郡”“德州,平原郡”“信德府,巨鹿郡。”所附郡名是隋唐旧称,并非宋代名称。宋代沧州景城郡领五县,有无棣县,而无景城县,说明李之纯兄弟祖籍不是景城县,而是唐景城郡、宋沧州,与李之仪自述的“李氏世葬沧州无棣”并无不同。李之仪的祖父葬于楚州,又说“李氏世葬沧州无棣”,说明祖上居住无棣的年代已经很久远。
李之仪在所撰《天禧寺新建法堂记》(《姑溪居士前集》卷三十七)及《欧阳文忠公别集后序》(《姑溪居士后集》卷十五)中自署“赵郡李之仪”。《姑溪集》中还有几处自署“赵郡李端叔”(如《跋梅圣俞与郭功甫诗》)。宋·王明清《挥尘录》亦记载:“李端叔之仪,赵郡人。”王明清的父亲王铚(字性之)与李之仪是好友,不会记错。说明李之仪的李氏郡望在赵郡。
后唐李愚是从他父辈才迁居渤海之无棣,自称赵郡西祖一支。李之纯与李之仪为从兄弟关系,就是出自同一祖父的叔伯兄弟。后唐李愚在世的年代是公元866年至935年,与李之纯祖父所处年代大体相当。李之仪在迁祖父、父亲(李颀)的坟墓时,说“李氏世葬沧州无棣”(《李氏归葬记》),证明他祖父卜葬楚州之前,他祖父一辈先人早就葬于无棣,比李愚“赵郡西祖十六世孙”迁居无棣的年代久远得多。
李之仪自署“赵郡”人,未提及赵郡平棘东、西、南三祖,说明李之仪一族或在西晋李楷迁居赵郡平棘之前就已经定居无棣。这进一步说明李之仪的这支“赵郡李氏”是赵郡李左车另一支系承袭而来,是无棣赵郡李氏的最早的原住民。后唐李愚是李左车的三十三世孙,其父子迁居无棣,是投奔李左车在无棣的另一支系赵郡李氏,这两个支系同祖同根,同是李左车的后裔。不同的是李愚谱系是承袭李左车的第三子李遐(汉涿郡太守)。李左车另外两个儿子李常、李伯的谱系未见记载,但不等于李左车原住无棣的后裔没有谱系。
通过对无棣后唐李愚、北宋李之仪的籍贯、祖籍、郡望的分析,可推知无棣李氏相当一部分原本出自“赵郡李氏”和“赵郡西祖”李氏,且同是广武君李左车的后裔。仅此刍议,诚望有志于此者考证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