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进制造强市建设
解忠信 陈欢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近年来,我市制造业迅速发展,已形成较好的产业基础与比较优势,成为我市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大力推进制造强市建设,有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质量变革,推动高质量发展。
  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产业集聚不明显。截至2022年,我市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达1396家,较2021年底净增168家,原材料制造业、消费品制造业、装备制造等主要领域优势凸显,对全市工业经济起到较强的支撑带动作用。相对于我市制造业企业数量的与日俱增,制造业产业集聚则差强人意。制造业企业各自为战较多,抱团发展较少。制造业行业龙头企业在产品创新、上下游产业链衔接、销售渠道等方面具备比较优势,中小企业限于自身实力,在原材料供应、创新技术攻关、产业链融合等方面存在较大劣势,使得整个制造业的产业链融合度降低,间接增大产业升级成本。
  新兴产业有待于进一步发展。2021年至2022年我市持续增强新兴产业投资,2021年“四新经济”投资增长20.8%,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59.5%,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88.6%,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17.7%和52.1%。2022年“四新经济”投资、高技术产业投资分别增长14.6%、61.8%。前期投资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项目引进、人才引育等方面,已实现的重大技术突破较少,产业数字化还处于初级阶段,新兴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还未完全展现。
  创新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升。我市部分大型制造业企业设有专门的产品研发部门,在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多数企业以生产中低档产品为主,企业研发活动较少。2021年,我市有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1351家,有研发活动的单位920家,研发覆盖率不足70%。设有研发机构的单位340家,R&D经费内部支出为94.87亿元,行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3.3%,低于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占生产总值的比重0.2个百分点。产品以汽车零部件、传统机械加工、专用设备制造为主,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装备偏少,高端装备企业占比较低,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基础制造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基础工业不强,产业链配套不完善。
  优质项目及专业人才有待于进一步补强。优质的招商项目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推进器。近年来,我市加大招引项目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优质项目较少,招引项目大都存在产业层次不高、创新能力不强、带动潜力不足的问题,而且招引项目大都集中在环渤海或省内,来自国家重点发展区域如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较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高端人才的支持,国内制造业高端人才大都集中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城市。作为山东北部城市,滨州对制造业高端人才的吸引力有待于进一步补强。高端人才缺乏是当前我市制造业企业普遍面临的难题。目前,既懂制造业又懂高新技术及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引入困难,能同时提供产业应用核心技术和解决方案的研发团队更是凤毛麟角。
  推进制造强市建设的建议推动产业链集群发展,提高产业附加值。实施“十百千万”培育工程,加大新技术攻关、新产品替代、新工艺革新力度,促进制造业由“规模经营”向“价值增长”转变。发挥“链长”“链主”作用,鼓励魏桥、京博、创新、滨化、西王、香驰等领航型企业开展产业链融链固链行动,支持上下游企业原料供应协同、技术协同攻关,助力中小企业融入大企业产业链。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强创新平台、服务平台等载体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提高集聚服务资源能力。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新优势。聚焦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医养健康及医药医疗器械、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加快推进产业高端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培育全市新支柱产业和新增长点,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基地。以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契机,加快发展风电、光伏、氢能、锂电等新能源。加快布局氢燃料电池产业,优化氢能基础设施布局,加速氢能产业化、规模化和商业化进程。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互联网及其相关服务业发展,全力建设半导体分立器件产业集群,不断培育壮大数字产业。
  加大创新力度,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推动实施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行动。坚持政府主抓、企业主体、院校主动、人才主力、市场主导“五主并举”,集聚科创资源,优化科创生态,持续构筑区域科创新高地。深入推进“双型”城市建设,拓展优化“五院十校N基地”科教产融合格局,放大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魏桥国科研究院“双核”驱动效应,培育争创省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深入实施产业集群科技创新工程,加快推进“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创新,完善链条式培育机制,推动科技型企业培育数量质量双提升。
  实施双招双引行动,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创新招商体制机制,打造市县一体、协同高效的招商大格局。创新工作思路,实施重点区域突破,发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不断扩大招商成果。创新招商方式,综合利用产业招商、园区招商、会展招商、基金招商、平台招商和以商招商等综合手段,争取引进一批产业层次高、创新能力强、带动潜力足的龙头型、基地型项目。深入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大力实施人才“三进三创”工程,聚焦“十强”产业发展需求,加快集聚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开展十万技能人才梯次培育行动,办好渤海职业技能大赛,打造技艺高超、技能精湛的工匠队伍。
  解忠信工作单位系中共滨州市委党校(滨州行政学院);陈欢工作单位系滨州市老干部活动中心
  资料图(田海滨摄影)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