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滨州网通讯员孟令旭李丹
今年,沾化区黄升镇丰泰家庭农场张海军家的1200亩小麦始终长势良好。
3月28日上午,笔者来到张海军刚浇完地不久的麦田边,认真听他讲起1200亩小麦没受到冻害的原因,归结于他总结的“选、深、浇、镇”四字小麦防冻法。
念好“选”字诀。经营家庭农场10余年的张海军每天关注天气预报,对天气变化规律也有一定的研究。在去年播种冬小麦前,他根据以往经验,专门挑选了抗寒能力相对较强的优质“麦师滦02-1”和普通“麦济麦22”进行播种。念好“深”字诀。往年一般播种小麦,大多1到2厘米深,这样发芽早、出苗快、好播种,同时节省播种机油料。但张海军反其道而行,播种深度达到了4厘米以上,虽说出苗晚一点,但扎根深,苗茎在土里多,抗冻性更强。念好“浇”字诀。张海军所说的“浇水”,并不是指的返青水之类,而是去年11月中旬浇的一次“上冻水”,这遍水浇上后,能产生水遮、不透风、防寒效果。据介绍,这一遍水,即使他自有电灌设备,一些偏远的地块还是要二级提水,算下来这1200亩麦田花费了2万多元,但为后期防冻打下了基础。念好“镇”字诀。张海军告诉笔者,这个“镇”就是镇压小麦,也就是在浇完“上冻水”、农田上冻前的11月底,用农机进行一次麦田镇压作业,起到一次很好的保墒防冻作用。
张海军今年58岁,初中毕业后就到东营胜利油田干临时工,后来学会开车,当上了货车司机,靠着吃苦耐劳和聪明肯干,月工资从几百元上升到四五千元。2000年后,他看到沾化冬枣产业兴起,而且效益不错,同时家中两个上学的孩子也需要照顾,他便辞职,于2004年承包了村民的20亩冬枣树,加上自家的10亩,总数达到了30亩。靠着勤劳钻研,他家冬枣效益不错,当年收入了10万余元。随着种植技术的不断提高,好年头冬枣收入达到20万元,那些年,靠着这30亩冬枣,他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淘得农业生产的“第一桶金”。
随着国家对土地流转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张海军又看到了新的商机。那时村里在徒骇河对岸有600亩地,是村内的部分口粮田,平均每人只有4分地,农户多的不过二三亩,少的才几分,去干活要转黄升桥,来回一趟十多里路,群众有的把田地承包给别人,每亩承包费只有三四百元;别人也不愿意承包,因为到河对岸种地,时间都耽搁在路上了。于是张海军找到村委会负责人,提出愿意以每亩地高出市场价200元的价格把河对面600亩地全流转过来,建成家庭农场,进行规模化种植。此事得到了村委会的支持和广大村民的积极响应,2013年10月,他拿到了流转过来的土地,并成立丰泰家庭农场,投入4万元新修了水渠,投入2万元安装了电力抽水机,投入6万元建起了五间简易瓦房,投入15万元修建了既方便通行又可以晒粮的生产路。他还定购了价值30万元的旋耕机、收割机等机械,再加上雇人工、肥料、浇地等开支,当年总投入超过了110万元。辛劳会有回报。当年张海军种的小麦、玉米两季总产量达到了120多万斤。
后来,张海军又承包了附近村农田600余亩,总亩数达到了1200亩,全部进行了小麦、玉米轮作,效益也逐渐提升。除去常年雇着本村几名村民外,每到农忙季节,他也按照每天200元的标准优先雇佣程井本村和临近马家、王升村民务工,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今年入春之后,由于连续多日气温较低,很多农户的麦苗出现因冻枯死的现象,但他家麦田没受影响。附近几个村的种粮大户纷纷前来找张海军“取经”,张海军也是毫无保留地教授给大家。某种粮大户说:“去年11月,张海军喊我浇‘上冻水’,我还笑话过他。今年他家麦苗长得这么好这么旺,早听他的就好了,今年我也要试试。”
“目前,镇上又开始在南片区进行农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特别是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这让我对粮食种植更有信心了。”对于下一步发展,张海军自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