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张卫建崔艳贞刘飞李林通讯员李雅芹寇慧超
向阳而生,御风而行。乘着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东风,滨州新能源集团应运而生。大海,赋予了滨州宽阔的胸怀和勇于开拓的精神,充沛的风光滩涂资源,让滨州新能源开发利用得天独厚。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潮中,滨州第六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崛起。
本期“问策2023”,专访滨州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执行董事、副总经理商献文。
记者:新能源是当前最热的词汇之一,我们也经常把新能源放在嘴边,新能源是什么?新能源的“新”,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商献文:新能源,一般指刚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推广,在新技术基础上再加以利用的可再生能源,通过新技术新产业应用,可完成新能源对传统能源的替代。相对于传统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新能源具有技术新、含碳少、分布广、可持续、低污染甚至零污染等特点。
目前,国内可以形成产业的新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太阳能和风能是地球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能源,将成为替代传统能源的主流。
记者:作为一家年轻的国企,滨州新能源集团于2022年7月正式成立,在您看来,在新能源开发利用方面,滨州分别有哪些优势和不足?
商献文:滨州在新能源开发上有三大优势:一是风光资源充沛。滨州北部的盐碱滩涂地资源非常丰富,拥有167万亩未开发利用地,其中可以用于集中连片开发的有129万亩,预计总装机规模可达6000万千瓦,数量非常可观,是整个东部地区规模最大的。二是滨州区位优势明显。我们拥有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山东港口滨州港这个便捷的出海通道,在对接京津冀以及日韩市场等方面优势明显。三是滨州用于新能源产业的工业基础原料丰富。我市有多种原料产量在全国排名第一位,比如用于风电叶片的核心工业原料环氧丙烷,用于电池材料的煅后焦、针状焦,用于正极材料的固体烧碱以及氯丙烯等。以上这些优势,都为滨州新能源开发和整体招商引资创造了有利条件。
对滨州来说,新能源开发利用有自己的优势,同时也存在不足。首先,是我们部分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比如光伏电池片、组件、逆变器、电池电芯、电池隔膜等产业,目前在滨州基本还是空白或相对滞后。其次,电网接入并网能力较差,容量不足是新能源项目开工建设的最大制约。第三,滨州风光资源非常丰沛,但也相对分散,滩涂历史遗留问题复杂,这给土地收储造成了一定困难。
记者:今年,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打造“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和“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围绕这一目标,我们具体将如何开展工作,有哪些发展路径?
商献文: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与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千亿级产业集群是从产业角度投资角度来讲,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主要是从容量开发规模来讲。
围绕这个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土地收储。通过测算,若开发1000万千瓦的光伏,至少需要滩涂地18万到20万亩。下一步,我们将加大收储整合政策的研究力度,充分利用海域分层开发政策,加快土地收储,为项目开工提供条件。
第二个重点工作是做好项目招引和落地。在项目招引方面,按照市里统一要求,紧紧围绕风电光伏储能三大主线,按照滨州市产业图谱和现在已落地的项目,我们将有针对性地招引龙头企业、头部企业。同时,抓好已谋划的项目落地,今年要重点做好6个已经具备开工条件的新能源项目落地。在项目建设方面,我们将遵循“项目为王”的理念,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为了项目干。
记者:在今年的省、市“两会”工作报告中,都提到了推进“鲁北盐碱滩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项目建设,这个项目对滨州有什么意义?
商献文:“十四五”期间,山东省布局规划了四个大型清洁能源基地,鲁北盐碱滩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就是其中之一,山东省计划把这个区域打造成国家级大型清洁能源基地,从而助推整个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
滨州市划入该基地范围有18个地块,总装机容量2118万千瓦,其中风电318万千瓦,光伏1800万千瓦,规划装机容量、风电容量、光伏容量分别占全省的44.1%、79.5%、40.9%。基地的开发,将对市委提出的第六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新能源产业集群的快速崛起,起到一定助推作用,同时将助力整个滨州能源结构转型升级,助推滨州绿色高质量发展。
记者:去年,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下发《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创新新能源开发利用模式。滨州在新能源开发利用方面,能否与乡村振兴融合?能否推动新能源在工业和建筑领域应用?有无具体规划?
商献文:农村分布式光伏和在工业以及建筑方面的运用,都是新能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能源开发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大基地开发模式为代表的集中式,另一种是分布式。农村、工业建筑应用都属于第二种。
在农村应用方面,滨州市现在有滨城区、邹平市等五个国家级整县制分布式屋顶光伏开发试点,总容量约320万千瓦,全部开发之后,每年的绿电发电量能达到40亿千瓦时,可形成17亿元产值和降碳320万吨的效益,可以很好地提高农民收入和村集体的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在工业和建筑应用方面,市新能源集团正在按照“示范先行、分步实施”的总体推进思路,全力打造低碳工业园区、低碳社区、低碳村居、低碳校园,现在正在重点推进滨州工业园区的零碳产业建设。
记者:刚才您提到零碳产业园的打造,市新能源集团在助力“双碳”目标方面,有什么具体打算?
商献文:今年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报告中提出,2023年滨州市要在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方面协同推进,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中,绘就滨州先行先试“游春图”。
助力“双碳”战略落地,新能源集团计划从三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是畅通滩涂收储和电网接入并网的两个关口;二是联通产业和风光两种资源,按照全市“一港四园”布局,积极引进光伏组件、风电设备、电池储能等产业,实现两种资源的共同发展;三是整顿好碳资产和风光资源,在风光资源开发中,我们计划积极推广自己的模式,构建风电光伏、储能储热储气等多能互补、互相转换体系,通过这种开发模式,为滨州发展留下更大的降碳空间。
记者:推进新能源产业健康有序发展,需要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需要保障产业链供应安全,请问滨州新能源开发在推进科技创新上,有什么具体部署?
商献文:滨州新能源产业发展,未来要走科技赋能的路子。为提高科技支撑,新能源集团正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组建滨州新能源产业研究院,搭建开放式的框架。
我们提出“3+3+1+N”工作思路,第一个“3”,是3个支撑平台,组建新能源专家智库、新能源科创联盟,举办新能源产业论坛,论坛正在做启动筹备工作,计划今年5月份召开;第二个“3”是三个工程中心,我们要组建政策研究中心、成果转化中心和碳汇管理中心;“1”是组建一支科创基金,来服务新能源科创方面的工作;“N”就是与N家院校、N家科研院所、N家企业进行广泛合作,推进产业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以及企业间的合作。
记者:作为新成立的滨州新能源集团,我们有什么样的梦想?为了圆梦,我们将如何开展下一步的工作?
商献文:我们的梦想就是充分发挥滨州的资源优势,向阳而生、御风而行,实现滨州的绿色梦。
圆梦需要实干,我们将用“想干、敢干、能干、真干、会干、巧干、认干、实干”的劲头,抓好干的落实。
2023年,新能源集团将紧紧聚焦市委“1+838”工作格局和“1+8+1”落实体系,紧紧围绕大基地开发这条主线,围绕千亿级产业集群崛起持续发力,重点做好已经谋划好的总投资额超过150亿元的项目建设。
2023年,新能源集团将拿出“战、拼、抢”的状态,说了算,定了办,按时完,压实责任,闭环推进,确保各项工作顺利高效开展,用新能源集团一域之精彩为滨州全局添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