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夯实技能人才培养 赋能制造强市建设
王茜

  党的二十大提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完善人才战略布局。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工匠精神”,多次强调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在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针对加强高水平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山东省先后出台了《关于做好人才支撑新旧动能转换工作的意见》《关于实施“齐鲁工匠后备人才”培育工程的通知》《关于实施“齐鲁工匠”建设工程的意见》等文件。对滨州而言,高水平技术人才是加强创新、加速转型的关键。在新发展阶段,滨州需要加速构建高水平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为制造强市建设准备充足的技能人才。
  政府对人才建设的政策优化
  完善高技能人才的进入机制。滨州着眼于自身的产业发展实际,从产业发展角度出发,构建起一套适用于产业发展的人才引进体系,助力有发展前景的传统产业工作者明确自身事业发展道路,保障行业内保有一支稳固的技能人员后备力量。
  健全技能人才培养制度。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一方面,以“量变”带动“质变”,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另一方面,发挥高水平技能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引进高水平技能人才,提高职业技术教育质量;发挥行业协会指导作用,为技能人才培养制定专门的行业技术规范。
  保持对人才培养的投资力度。在人财物上进行持续投入,有序开展常规技能人才培养计划;立足滨州产业发展特色,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分析,设立专业技能人员培养基金项目;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技能人员培养,搭建技能人才交流平台,促进行业协会与企业工会联系交流。
  学校对人才培养的制度激励
  优化教师队伍,建立现代学徒制度。没有高质量的师资,就没有高水平的技能人才。高校应积极引导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回归教育系统,参与教育教学。在此基础上,建立具有滨州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体系,以一线技工充实高校师资兼职队伍,更有针对性地实施技能人才培养,增强高校教学实训有效性。
  实践产教融合,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培养更多能够满足企业实际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滨州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同时,通过学校与企业协同合作,促进学校教学质量和学员技术素养持续提升,最终实现合作双赢。
  企业对技能人才的创新培育
  明确社会责任,激发人才发展潜力。企业不仅是获取经济利益的社会组织,还应当承担起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社会责任,应将人才优势充分利用起来,挖掘潜力激发潜能,使其成为支撑企业长远发展的人力资源。
  建设人才梯队,健全服务管理制度。企业应注重在人才建设方面形成梯队,保障技能人才可持续发展,健全传帮带式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促进技能人才队伍整体水平提高。将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工资待遇相结合,通过对技术人员的有效管理,增强技能人才的职业满足感荣誉感,确保技能人才队伍整体稳定。
  营造良好氛围,丰富企业技能文化。在企业文化中,人才的核心内涵是创造公司价值,提高自身技能,寻求公司“大我”与个人“小我”的共赢。在企业文化滋养下,让技能人才拥有持续成长的活力和动力,才能在发展共赢中培育更多“齐鲁工匠”。
  家庭对多元成才的理解尊重
  转变对子女的成才观,树立正确家教理念。引导家庭教育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树立“尊重劳动”和“崇尚劳动”的成才观念。尊重家庭成员的职业选择,支持掌握一技之长。在“多孩”时代,家长应尊重子女的职业选择,提倡多元化成长。家长应当充分结合子女的个体特点,客观地提供职业选择建议,使子女能够实现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平衡。注重家庭的家风示范传承。应当充分发挥传统技艺工匠的示范效应,建设一系列具有浓厚滨州特色的工匠世家,打造“以技立身,以技为业”的社会风尚。
  个体对技艺传承的同向合力
  匠人以技立业。强化职业操守,匠人只有专心钻研技术,潜心修炼本领,才能传承好技能技艺。师傅以技授徒,应当因势利导,创新技能人才培育教学方法,以学徒为中心,以实际操作为主导,激发学徒对技能增进的向往。学徒以技立身,需要加强知识和技能储备,通过一技之长立身修业,将成为一名“齐鲁工匠”作为职业追求,为制造强市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系中共滨州市委党校(滨州行政学院)教师
  市高级技工学校推行产教工坊教学模式,培养高技能人才。 (张丹丹摄影)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